岩石圈为什么叫岩石圈?

时间:2024-10-26 08:26 人气:0 编辑:81矿产网

一、岩石圈为什么叫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千米,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千米的软流圈。对岩石圈的认识,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岩石圈与地壳是同义词,而与下部软流圈即上地幔有区别,但岩石圈与上地幔系过渡关系而无明显界面;有人认为岩石圈至少应包括地壳和地幔上层。

二、地理岩石圈教学反思

地理岩石圈教学反思

地理岩石圈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思考如何更好地教授地理岩石圈的知识。地理岩石圈是地球科学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它涉及地球上各种岩石的形成、变化以及地球内部构造。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合适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至关重要。

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地理岩石圈教学效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各种科技手段来辅助地理岩石圈教学。首先,通过使用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我们可以将图表、数据和实践案例展示给学生,使他们更直观地了解地理岩石圈的概念和过程。

其次,利用互联网资源,我们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材料,如在线教材、视频课程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学习和探索地理岩石圈知识,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

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地理岩石圈教学中的应用

在地理岩石圈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一些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首先,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通过实地考察、采集样本等方式,学生可以亲自观察和体验地理岩石圈的特点,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记忆效果。

其次,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形式,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地理岩石圈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首先,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一些学生可能对地理岩石圈感兴趣,但对理论知识掌握较慢,我应该提供更多练习和案例分析,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其次,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岩石圈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我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地考察和样本观察,并帮助他们建立地理岩石圈的直观认识。

最后,我还可以通过学生评价和教学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结语

地理岩石圈教学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但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通过运用科技手段和合适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岩石圈的知识。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岩石圈的组成?

岩石圈由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坚硬岩石组成的圈。厚度约为75至150千米,我们现在能认识到的地质作用现象大部分发生于岩石圈。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千米的软流圈。

四、岩石圈的构成?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软流层以上)构成,由坚硬的岩石组成,是内外圈层的过渡圈层。

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五、岩石圈的范围?

顾名思义,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我们要理解岩石圈的概念,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地壳和上地幔?进而了解岩石在地壳和上地幔中是如何分布的?

大家知道地球是一个半径有6370多公里的椭球体,它从表面向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地壳是地球的最表层,由于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因此,又有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之分。大陆地壳一般厚度为33-35公里,最厚地区大约为50-70公里。我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平均厚度可以达到70公里。

大陆地壳通常分为三层,由三种不同成分的岩石组成。最上面是沉积岩层,向下依次是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大洋壳的厚度很小,平均仅为6-8公里;大洋地壳最上面是很薄的海底沉积物,向下是玄武岩,在海底形成的玄武岩由于海水的作用,岩石被塑造成一个接一个排列的“枕头”,地质学家把这种玄武岩叫做“枕状熔岩”,这是在大陆玄武岩中见不到的一种地质现象。深海钻探和地震研究发现,洋壳玄武岩下面还发育有岩墙状的辉长岩和辉绿岩,以及由超镁铁质岩石蚀变形成的蛇纹岩。

从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结构可以看出,遍布于地壳中的岩石在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洋壳和陆壳在岩石组成上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大洋地壳中至今没有发现花岗岩层,而在大陆地壳中花岗岩体却有大面积的分布。

在我们对地壳的结构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人们自然会问:地幔又是由什么岩石组成的呢?它们和地壳中的岩石又有什么不同?在地球结构中,地幔厚约2800公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主要由橄榄岩类组成,下地幔是由密度高的铁镁氧化物组成。

根据地球物理测量的研究成果,上地幔顶部主要是由镁铁质和超镁铁质成分的岩石组成的,只是橄榄岩类岩石比地壳中的硅铝质和硅镁质岩石的比重要大。由于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是由岩石组成的,所以,地质学家们把它们统称为岩石圈。岩石圈厚度不均一,通常认为在大洋中脊处岩石圈厚度接近于零,到大陆下部大约100-150公里处,岩石圈厚度和地球的半径比较起来,只是薄薄的一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早在1926年,地震学家古德宝就发现在坚硬的岩石圈下边存在着一个低速带,这个低速带相当于软流圈,深度大约在100-250公里。实际上,软流圈并不软。从计算和模拟实验表明,在软流圈中,只有大约0.5%的局部地区发生了熔化。但是,因为岩石圈刚性较大,相比之下,软流圈就多少带有一点塑性和流动性。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A.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板块构造学说问世。这个学说的实质是岩石圈板块运动学,连续的地震活动带把岩石圈分裂分割成若干大小不同的板块在软流圈上漂移。实际上,不仅大陆板块在漂移,大洋板块也在漂移。科学家们在古气候、古生物、古地磁和深海钻探等很多方面找到了大陆飘移的证据。

岩石圈板块运动与岩石的形成和演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例如,岩浆岩带和变质岩带常分布在板块边缘,而且,板块的类型不同,岩石组合也随之变化;全球现代活火山也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上,著名的环太平洋“火山链”是火山活动带,集中了全球三分之二的活火山。同时,火山活动带也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

六、什么是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千米,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千米的软流圈。对岩石圈的认识,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岩石圈与地壳是同义词,而与下部软流圈即上地幔有区别,但岩石圈与上地幔系过渡关系而无明显界面;有人认为岩石圈至少应包括地壳和地幔上层。

七、岩石圈的厚度?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八、什么叫岩石圈?

由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坚硬岩石组成的圈。厚度约为75-150千米,我们现在能认识到的地质作用现象大部分发生于岩石圈。

九、地质学专业

地质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

地质学专业是探索地球演化历史、研究地壳构造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的科学。伴随着我国高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保护需求的增加,地质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备受关注。本文将重点探讨地质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

一、就业前景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地质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以下是地质学专业主要的就业领域:

  • 1. 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领域:地质工程师在矿产资源勘探、开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参与各类矿产项目的实施,负责矿产资源的评估、勘探与开发。
  • 2. 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地质学专业人才在地震、地质灾害等预警、治理、评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从事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预防等工作。
  • 3. 环境保护与监测领域:地质学专业人才在环境保护与监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土壤污染治理等工作。
  • 4.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领域:地质学专业人才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参与水资源调查、地质工程勘察等工作。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市场需求分析,地质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地质学专业人才在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就业机会。

二、发展趋势展望

未来,地质学专业将面临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 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深入推进

随着我国资源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地质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地质学专业人才在矿产资源勘探、环境保护、资源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2. 绿色环保意识的提升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环保已成为各个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地质学专业人才在环境保护与治理领域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 新兴领域的崛起

随着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地质学专业将涉足新兴领域,例如地质大数据分析、地质信息技术应用等,这将为地质学专业人才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4. 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

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需求越来越高。地质学专业人才在地质灾害预警、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为降低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三、就业策略与建议

对于地质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以下是一些建议和就业策略:

  • 1. 多实习锻炼:通过参与实习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增加自身竞争力。
  • 2. 学习相关技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相关的技能,如地质勘探技术、地质大数据分析等。
  • 3. 追踪行业动态: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策略。
  • 4. 积极参加培训与考证:通过参加相关培训和考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增加就业竞争力。

地质学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其就业前景和发展潜力巨大。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地质学专业的同学们有所帮助,为他们的就业之路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十、什么是岩石圈地幔?

地幔(Mantle)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古登堡低速层),一般又称为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最近,美国一些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推算出地幔与核交界处的温度为3500℃以上,外核与内核交界处温度为6300℃,核心温度约6600℃。地幔的组成除了少数由玄武岩的捕获体获得外,因无法直接观察,只能以间接的方法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地震波、重力和岩石的刚性和弹性反演,以及实验岩石学研究。  上地幔的组成可以从岩浆岩推知。源于地幔的基性、超基性岩以及金伯利岩等都具有共同的高铁、镁特征,与地震波传播速度也一致,结合地球化学研究,认为上地幔的成分接近于超基性岩即二辉橄榄岩的组成。它经由部分熔融而产生玄武岩浆,剩余的为难熔的阿尔卑斯型橄榄岩。林伍德(Ringwood)认为上地幔的化学成分相当于由3份阿尔卑斯型橄榄岩(橄榄石79%、斜方辉石20%和尖晶石1%)和一份夏威夷型拉斑玄武岩组成。上地幔的理想成分为:SiO245.16%、TiO20.71%、Al2O33.54%、Fe2O30.46%、FeO8.04%、MnO0.14%、MgO37.47%、CaO3.08、Na2O0.51%、K2O0.13%、P2O50.06%、Cr2O30.43%、NiO20.20%。  1914年B.古登堡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测定地核的深度为2900千米,比现代精密测量的结果只差15千米。因此,地核-地幔边界又称古登堡不连续面。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

精彩推荐

Copyright © 2024 81矿产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