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的四次重大战役是:台儿庄大捷,淞沪会战,长沙会战,远征军赴缅甸。
1、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或血战台儿庄。台儿庄战役的起止时间有几种说法,一般认为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
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日军自报伤亡11984人 )。
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这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2、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3、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或称“长沙保卫战”。
国民政府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的防御,由第9战区集结重兵与日军在战线对峙。前2次长沙会战,双方都自称获得了胜利。从战术上看,双方并未分出胜败,中国军队的损失更大;但从战略上,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可以认为是抗战中的胜利。第3次长沙保卫战则是一场典型的胜仗,国民党军队与之展开殊死搏斗,终将日军击退。第4次长沙会战日军以优势兵力发动猛攻,中国军队被迫撤退。
4、远征军赴缅甸
远征军由第五军、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组成,军长分别是杜聿民、甘丽初、张轸。3月1日,滇缅公路上车轮滚滚,空中有盟军的飞机护航,在遮放集结的远征军乘上英军的红头大卡车,直奔国门畹町而去。这是我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一次派遣军队出国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后第一次援助他国作战。
四大战役包括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其中首场战役是辽沈战役,因为辽沈战役是国共两党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决战,我党取得辽沈战役胜利标志着我国东北全境的解放,这使得我党拥有了极其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为全中国的解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基础
四大战役分别如下
1、淞沪抗战 (第一次,1932年1月-1932年3月),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2、太原会战 (1937年10月-1937年11月),太原会战历时2个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迟滞了了日寇南下进攻的步伐,为敌后抗战做好准备。
3、徐州会战 (1938年2月-1938年5月),这次会战钳制和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除予日军以巨大打击外,还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更有台儿庄大捷振奋人心。
4、武汉会战 (1938年8月-1938年10月),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后企图破产,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四大地院分别是: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长安大学
。1、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
2、中国矿业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世界著名的矿业学府。
3、成都理工大学是由国家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共建高校,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地学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4、长安大学,简称长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四部一省共建
是张倬元教授、孔德坊教授、王士天教授、王兰生教授;工程地质界“四大金刚”(张倬元教授、孔德坊教授、王士天教授、王兰生教授)在该专业任教,后有以黄润秋教授为代表的一批资深教授组成的优质教学团队,现有主要以教授,博士为主的强大的师资队伍,地质工程专业可谓是成理的“宠儿”。
四大战役是:
一、淝水之战
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二、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大规模、最为激烈、最有影响的一场战役,也是秦国统一之路上的一场决定性战役。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起初赵国所用的是老将廉颇,秦赵两军陷入僵持状态,于是秦国使用离间计以赵括代替廉颇,最后赵军大败,45万人被杀,实在是惨烈至极。
三、赤壁之战
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四、彭城之战
彭城之战发生于楚汉争霸的时候。公元前205年,刘邦派兵围困章邯,随后带领军队四处攻城略地。为了攻打项羽,便发布缴文打着以诛杀项羽,为楚怀王复仇的旗号,号召各路诸侯王反叛西楚,同时组织了56万的大军团,攻击西楚都城彭城。
在1644年到1663年的十九年里,南明至少有四次绝好的翻盘机会,而且战略态势极好,但明明不该输的战役却偏偏输了。每一次战役,明军可以说都是名将指挥,而且明军数量都占绝对优势,而且素质不差,面对的不过是清军偏师,然而却败了。
第一场,赣州之战——指挥者:金声桓、王得仁、李成栋 两支大军打不下一个小小赣州
赣州之战,原本是一次极好的翻盘机会。
1648年,清朝镇守南昌的金声桓、王得仁,镇守广州的李成栋先后发正。此时,南明小朝廷已几乎命悬一线,李成栋等人反清归明,瞬间将整个中国南方局面翻转过来,广东、广西、江西等大片地区重新回到明朝手中。
李成栋原为降清明将,在清军南下过程中百战百胜,曾扫平两帝(隆武帝、绍武帝),在征服浙江、福建、江西和两广的战争中功劳极大。金声桓、王得仁分别是降清的明将和起义军,仅凭自己的降军,就扫平了江西。然而,这两支在清朝旗帜下战无不胜的大军,换了明朝旗帜后却变得和明军一样废物。
金声桓、王得仁首先攻打赣州,然而却对守城的少数清军地方部队无可奈何,顿兵城下几个月,直到清军主力打到南昌,才被迫撤军。这时候,李成栋姗姗来迟,第二次攻打赣州,结果被同一拨清军地方部队钉死在了城外。到了第二年,金声桓、王得仁、李成栋先后失败身死。
一个小小的赣州城,只要能打下来,明朝几支主力就能连成一片,把南明的死棋做活,然而两支大军偏偏就打不下来。
第二场,保宁之战 指挥者:刘文秀 四万精锐围歼劣势清军,反而被守军歼灭
1652年,归顺南明的大西军对清军发起反攻,局势一片大好。
西军四大将之一的刘文秀,率四万精锐主攻四川,一路势如破竹,收复成都、重庆等四川大部分地区,四川清军大批被歼灭。
吴三桂等残余清军一路溃败,逃到了四川北部的保宁,被明军团团包围。明军不仅有数量优势,而且以大西军为主的部队士气高昂、装备精良,清军则是丧家之犬,多次试图突破逃跑但失败。只要保宁之战获胜,歼灭吴三桂这两万败军,不仅四川全境收复,而且将极大扭转南方战略态势。
然而,刘文秀却轻敌了,竟然率领四万大军强攻保宁,最重要的是还主动断掉自己后方的浮桥,以图“背水一战”。结果清军困兽犹斗出城反攻,明军初战受挫后,因后路被断陷入大乱,被清军如割草般杀光大半。四万精锐明军就这么稀里糊涂断送了,南明和大西军最好的一次歼灭清军主力的机会,反而变成了自己被歼。
连吴三桂战后都叹息:“生平未尝见如此劲敌,特欠一着耳。”
第三场,新会之战 指挥者:李定国 一代名将率十多万精锐围攻一个县城,竟然输了
1654年,大西军名将李定国反攻广东,十多万大军围攻广州西面门户——新会县,城内清军不过八千。
李定国,南明最著名的一位名将,两蹶名王,先后杀死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敬谨亲王尼堪,震动天下。因此,李定国成为最有希望复兴明朝的英雄。
李定国攻打广东,各地义军群起响应,清朝尚可喜等人惧怕明军威势,不敢主动出击,坐视新会县城被围攻几个月。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县城,南明最天才的名将竟然打不下来。李定国麾下均是大西军的精锐,而且还有数十头大象组成的象军,气势如虹。然而,清朝守军驱使百姓守城,接连挫败李定国的攻城,因为李定国心太软,不肯对着百姓开炮。
然而,清军可不心软,遭到围城几个月后城中断粮,清军竟然杀死百姓做军粮,城内百姓因此丧生七万余人。数月后,尚可喜、耿继茂、朱玛喇等人率满汉大军数万,进攻围城明军,李定国大败。明军此战损失惨重,战象部队也全军覆灭。
李定国撤出新会后,沿途六、七十万百姓跟着明军撤退,场面非常悲壮。
新会之战,广东地方史书记载了很多战役背后的故事。包括新会清军杀人为粮的时候,儿媳愿代替婆婆,女儿愿代替父亲的故事,还有李定国的一群战象被俘后,被送往北方,结果一头战象宁死不屈,绝食而死。
新会之战的形势原本一片大好,只要打赢就能和郑成功连接成一片,但是却败了。此战也成为民族英雄李定国最大的遗恨。
第四场,南京之战 指挥者:郑成功 一代名将率十万精锐围攻南京,又竟然被守军打垮。
1659年,郑成功、张煌言率十多万大军进攻南京。这是南明最后一次复兴的希望。明军上千艘战船从长江口进入,沿江而上,一路连战连捷,沿途大批民众响应。
此次大战,明军在野战上打破了八旗兵“不可战胜”的神话。防守镇江的八旗兵出城野战,被打的落花流水。而且还出现了张煌言麾下几十名勇士,追着几百名八旗兵跑的奇观。
十多万明军将南京城团团包围,扎下连营数百座,展现了大明军队最后的辉煌气势。张煌言麾下部队,甚至还打到了南京上游几百里的地方。清朝在南方的统治岌岌可危。
然而,郑成功在此时轻敌了,竟然没有阻断清军外援,令一万多清朝援军偷渡进了城内。
七月下旬,南京清军出城发动反攻,500名骑兵为先,数千步兵在后冲击明军营垒。明军各营连续被击破,郑军名将甘辉等战死,十余万明军全线崩溃。郑成功不得不率领船队退出长江,明朝最后的复兴之战宣告失败。
老实说,历史给南明好几次起死回生的机会。南明的这四场战役,只要赢得哪怕一场,就能扭转整个战略态势。而且这些战役,都是由明朝有真本事的名将指挥的,然而却均一败涂地,造成战局的更加不利。究其原因,不是南明官员和将领互不相救,各自为战,就是大将临阵轻敌,白白错失战机。
历史是一本已经翻过去的书,回首这段不堪再读的史书,我们更应该清醒看到明朝灭亡的原因。这个大明王朝,从根子上就已经腐败透顶,无论从朝廷制度方面,还是官员道德方面,还是人们的思想境界上,都不再具备一个强盛国家的样子。这不是几个历史名将和民族英雄,能够凭借一己之力能够扭转的。
英雄的遭遇让人痛惜,但明朝的灭亡不值得痛惜。
1、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 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 )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2、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3、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并由此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4、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后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淞沪战役、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捷,淞沪会战,长沙会战,远征军赴缅甸。
1、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或血战台儿庄。台儿庄战役的起止时间有几种说法,一般认为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
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日军自报伤亡11984人 )。
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这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2、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3、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或称“长沙保卫战”。
国民政府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的防御,由第9战区集结重兵与日军在战线对峙。前2次长沙会战,双方都自称获得了胜利。从战术上看,双方并未分出胜败,中国军队的损失更大;但从战略上,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可以认为是抗战中的胜利。第3次长沙保卫战则是一场典型的胜仗,国民党军队与之展开殊死搏斗,终将日军击退。第4次长沙会战日军以优势兵力发动猛攻,中国军队被迫撤退。
4、远征军赴缅甸
远征军由第五军、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组成,军长分别是杜聿民、甘丽初、张轸。3月1日,滇缅公路上车轮滚滚,空中有盟军的飞机护航,在遮放集结的远征军乘上英军的红头大卡车,直奔国门畹町而去。这是我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一次派遣军队出国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后第一次援助他国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