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运动是地壳走动地形变化是地形发生改变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由内应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2、板块运动:地球表面的高山深壑在天体运动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惯性动量的分布不均衡,不同板块的整体惯性动量的差异会引起板块间运动速率的微差,结果是形成板块间挤压,这种挤压的表现形式就是地震。
地壳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地壳运动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紧密相连,它们可以导致地球重力场和地磁场的改变。
元古代中国北方形成的古陆,到早古生代仍在不断扩大,中奥陶纪以后,华北整体上升,形成华北陆台,并与西部塔里木古陆,东北、朝鲜连成一片陆地,称为中朝陆台。
南方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陆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志留纪末,是加里东构造阶段最剧烈的时期,南方大部分为广西运动。这次运动使湘、桂、赣边的南岭地区上升,位于江南古陆与康滇古陆之间的上杨子海上升形成上杨子古陆,并与江南古陆、康滇古陆联成陆地。这时江浙一带的华夏海岛,也成为华夏古陆。加里东运动后,我国西部的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大小兴安岭及喜马拉雅地区仍处于活动海槽。中国地壳北升南降的形势,早古生代就已形成。
早元古代我国北方形成的阿拉善古陆、晋陕古陆、胶东古陆,在早古生代初期仍下沉为地台浅海、至中奥陶纪后,才与华北大陆整体上升。以上说明早古生代整个北方多处于稳定的地台阶段,沉积了稳定的地台浅海沉积,以石灰岩为主,岩层厚度多在数十米以内,而华南则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碎屑岩系,反映了地壳运动较为活跃的特点。因此,早古生代中国地壳发展显示了北方稳定南方活跃的特点。
晚古生代中国与世界一样,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北升南降,北方稳定南方活跃的形势空前发展,中国初步奠定了现时地貌轮廓。
在华北、东北南中地区,从晚奥陶纪就已上升为陆地以来,沉积间断了一亿数千万年之久,到了中石炭纪,地壳才发生沉降,出现多次短暂的海侵,这种时海、时陆的海陆交互作用,最有利于成煤。因此华北煤田,主要形成于中、上石炭纪及早二叠纪,如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等这些古生代的地层中,均广泛分布煤田。至晚二叠纪时,又全部隆起成陆,沉积了陆相地层,一直延续至今,这样华北及东北南部便结束了海侵历史。新生代虽然沿海有几次海侵,但与过去相比,规模小、时间短,是微不足道的。
早古生代划分三个纪:寒武纪是根据英国威尔士西部的寒武山而得名;奥陶纪是英国威尔士的一个民族的名称;志留纪是威尔士民族居住地。 晚古生代也划分三个纪:早、晚古生代之间有一个地壳运动,称为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结束了古生代的历史。泥盆纪是根据英国西南的德文郡命名,日译为泥盆,我国沿用至今。石炭纪,因盛产煤层而得名,石炭是煤的旧时称呼。二叠纪首先研究地点在乌拉尔山西坡——彼尔姆,因这套地层明显具有上、下两部分,日译为二叠纪,也为我国采用。
该时期地壳发展日趋稳定,加里东运动以后,世界绝大部分地槽回返褶皱,古生代末期海西运动后, 世界范围内仅剩下两在地槽与两在古陆对立形势,地球在这时的南北分异较为明显。古地理发展的海陆配置,这时也发生较大变化,初步建立了现时地貌轮廓。生物 的演替,经过了几次飞跃,植物与动物都先后征服了大陆,高等生物发育繁衍。该期主要地质 事件有:
(1)从海洋占绝对优势到陆地面积不断扩大。
前古生代,地球上出现不少古陆,但多为一些地槽海所分隔,在元古代褶皱回返的地槽,到古生代时 又重新下陷,形成广阔的地台浅海,因此早古生代时,地球仍然是汪洋泽土,海洋占有绝对优势。早古生代,特别是志留纪末期的地壳运动,称为加里东运动。这次 运动后,加里东地槽全部回返褶皱,另一些地槽也部分发生褶皱回返,如蒙古地槽北缘的阿尔泰——萨彦岭地区;阿马拉契亚地槽的北段和南段的一部分;塔斯马尼 亚地槽的南段等。地槽褶皱回返转化为地台以后,由于活动区转化为稳定区,不但大地构造性质发生变化,而且隆起上升,由海洋成为陆地,所以加里东运动后,世界陆地面积便不断扩大了。
(2)南升北降地壳发展形势到北方大陆联合南方大陆开始解体。
经过了加里东运动以 后,一些地槽回返褶皱上升为陆地。但到了晚古生代,有些地区又开始下沉,成为地台浅海,因此世界总的形势仍然是南升北降,南方为大致连在一起的冈瓦纳古 陆;北方除加拿大与欧洲连起来以外,其余地区仍为地槽海与地台浅海所分割。但是到了晚古生代后期,由于海西运动,世界大部分地槽回返上升,世界范围内只有 横亘东西的古地中海地槽和环太平洋地槽还是海洋外,其余均隆起为陆地,于是北方古陆联合为一体,称为劳亚古陆。被古地中海所隔的南方冈瓦纳古陆,却开始解体,印非之间被海水所侵成为中生代大陆全面漂移所发生的前奏。
(3)地壳发展由活动趋向稳定,形成两在地槽与南北古陆对立形势。
发生在古生代,尤其是在二叠纪所发生的海西(华力西)运动,其影响要远比加里东运动大得多。通 过这次运动,世界绝大多数地槽全部回返上升。如西欧地槽、乌拉尔地槽、阿巴拉契亚地槽、塔斯马尼亚地槽等均转化为地台。上述地槽约有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因 此经过海西运动后,世界范围内地壳发展日趋稳定,出现许多年轻地台,开始了两在地槽与两大古陆的对立形势,结束了地槽占优势的历史。
(4)北方发育广大煤田,南方冰雪晶莹。
海西阶段,地壳运动频繁,海槽相继隆起,陆地面积不断扩大,陆地森林繁茂,尤其是沼泽地带,更适合一些进化不很完全的植物生长,再加上石炭——二叠纪气候湿润,因此植物大量繁衍,那时的北半球呈现出绿树成荫,森林繁茂的景观。又因地壳运动频繁,海陆多变,陆地长好的植物,常为海水覆盖,不久又上升为陆地,继续生衍森林,这种环境,恰为成煤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石炭、二叠纪是北半球最主要的成煤时期。
晚古生代的冈瓦纳古陆,虽然在印非之间下沉,海水内侵,却仍高高隆起,出现自震旦冰期以来的又一次大冰期——石炭——二叠冰期。冰川活动持续5000万年,冰盖面积仅巴西境内就超过400万平公里。这次冰期正好位于当时南极周围,冰川中心厚,呈放射状向四周围扩散,应属极地大陆冰盖类型。这次冰积物现在的分布位置,恰在非洲南部,印度半岛,南美的东缘,如果将这些大陆拼合,便恢复了大陆漂移前的状况,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5)中国地壳处于北升南降,北方稳定南方活跃的发展形势。
元古代中国北方形成的古陆,到早古生代仍在不断扩大,中奥陶纪以后,华北整体上升,形成华北陆台,并与西部塔里木古陆,东北、朝鲜连成一片陆地,称为中朝陆台。
南方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陆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志留纪末,是加里东构造阶段最剧烈的时期,南 方大部分为广西运动。这次运动使湘、桂、赣边的南岭地区上升,位于江南古陆与康滇古陆之间的上杨子海上升形成上杨子古陆,并与江南古陆、康滇古陆联成陆 地。这时江浙一带的华夏海岛,也成为华夏古陆。加里东运动后,我国西部的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大小兴安岭及喜马拉雅地区仍处于活动海槽。中国地壳北升南降的形势,早古生代就已形成。
早元古代我国北方形成的阿拉善古陆、晋陕古陆、胶东古陆,在早古生代初期仍下沉为地台浅海、至 中奥陶纪后,才与华北大陆整体上升。以上说明早古生代整个北方多处于稳定的地台阶段,沉积了稳定的地台浅海沉积,以石灰岩为主,岩层厚度多在数十米以内, 而华南则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碎屑岩系,反映了地壳运动较为活跃的特点。因此,早古生代中国地壳发展显示了北方稳定南方活跃的特点。
晚古生代中国与世界一样,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北升南降,北方稳定南方活跃的形势空前发展,中国初步奠定了现时地貌轮廓。
在华北、东北南中地区,从晚奥陶纪就已上升为陆地以来,沉积间断了一亿数千万年之久,到了中石炭纪,地壳才发生沉降,出现多次短暂的海侵,这种时海、时陆的海陆交互作用,最有利于成煤。因此华北煤田,主要形成于中、上石炭纪及早二叠纪,如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等这些古生代的地层中,均广泛分布煤田。至晚二叠纪时,又全部隆起成陆,沉积了陆相地层,一直延续至今,这样华北及东北南部便结束了海侵历史。新生代虽然沿海有几次海侵,但与过去相比,规模小、时间短,是微不足道的。
在华南,早古生代末的广西运动(加里东)对该区的影响:很多地区在早泥盆纪上升为陆地,但到中 晚泥盆纪时,一些地区复又被海水覆盖。当晚二叠纪的北方,已是一片陆地之时,而南方的半壁河山,仍在海洋之中。由于地壳活跃,火山喷发,流出的火山岩—— 峨眉玄武岩散布在大半个西南地区。由于海陆交替频繁,有利煤田形成。
在中国北部、西北部,原来分布好几条大地槽,沉积了厚至一二万米碎屑岩和火山岩。由于受晚古生代末海西运动的影响,天山、昆仑、祁连、秦岭、阿尔泰、蒙古——兴安岭等地槽,都相继褶皱隆起。
上述我国经过晚古生代海西运动后,华北、西北、东北以及华南部分,已连成广阔的大陆,我国大陆只有西藏、 西南和华南部分地区及东北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有海水存在。所以说,晚古生代,或者海西构造阶段,是海洋向陆地转化的重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出现大陆占优势的 时代。同时经过了海西运动后,地势起伏,分异显著,山盆相间的景观,也开始出现。山盆的出现阻隔了气流自由流通,同时陆地增多,气候由湿润而转为干燥。这 一方面使生物界受到一次严峻考验,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生物的演化,为中生代生物大飞跃,提供了条件。
从上述整个古生代地壳发展来看,仍处于明显南北分异:北升南降或南海北陆;北方稳定,南方活跃的发展总形势。
地壳运动时期(period of crustal movement)是指地壳激烈运动的时期。它通过强烈的构造形变(包括褶皱、断裂的升降及平移)、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表现出来。
中文名
地壳运动时期
外文名
period of crustal movement
释义
地壳激烈运动的时期
表现形式
构造形变、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确定它的方法主要有:①应用某种构造应力矿物的同位素年龄确定;②用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年代和同一不整合所影响的范围确定;③用同一构造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大都是一次构造运动产物的原则,依据构造体系展布规律,以其中某些已知年代的构造形迹,推断另一部分的年代;④其他如岩相古地理分析法、岩浆岩接触关系法、构造复合法、构造岩叠加法以及磁性地层学方法等。研究中应重视每次运动形成的不同构造型式,这是地质力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按运动痕迹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
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地壳运动(crustalmovement)是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地壳运动是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我国古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到“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乃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云台溶洞景区位于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境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到云台山考察后,云台山被戴上了“世界地质公园”的桂冠。云台山奇异的山峰洞穴,成群的潭瀑流水,苍翠满目的山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岩石、生态和文化的美妙结合”、“独一无二”、“山和水美妙的交响乐”,被誉为“贝多芬乐章”,集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身,是探究科学奥秘的大课堂。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内较大的断层是黑龙庙断层,呈东西走向,长约10km。以黑龙庙断层为界,可分南北两个水文地质单元。断层以北地壳上升,使古老的震旦系砂页岩抬升到地表,形成一个露出地表的隔水底板。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庞贝古城的突然消失呢?这还得从庞贝古城所处的位置说起。
庞贝古城不止是“傍水”,它还“依山”。只不过它所依的这座山却不是一座普通的山,而是有名的维苏威火山。
维苏威火山距意大利那不勒斯市东南部约11千米,形成于大约2.5万年前,地处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边缘。在庞贝古城建城时期,这座火山已经有1000多年没有爆发过,而其周边由于肥沃的火山灰已经成为了一个植被茂密之地。最初来到这里的善于耕种和贸易的希腊人看中了这块富饶的土地,多年不曾爆发的火山也让他们误以为这已经是一座死火山,对它失去了警惕之心。然而地底下的地质运动却从不曾停止。随着庞贝城日益繁华,地球内部压力也在逐日积累,非洲大陆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不断挤压碰撞,地中海海底边缘日益向地球内部深陷,维苏威火山正好处在这一地震带上。
公元79年8月20日,维苏威火山周边地区爆发地震。少数居民因为害怕而开始撤离这个地区。但大多数居民因为地震规模并不大,也因为已经习惯了维苏威火山的沉默,认为这只不过是一次小小的正常地质活动而不以为然,继续正常生活。
公元79年8月24日,庞贝古城的人们像往常一样开始一天的生活。维苏威火山口却突然冒出火山灰。人们一开始并不在意,因为这种情况在以前并不少见。他们以为这次又会像往常一样很快停止。但几个小时之后,火山口爆发出震耳欲聋的爆裂声,火山岩浆和巨石碎块从火山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喷射而出。熔浆在被喷射的过程中被高温粉碎成颗粒,形成云团随着气流飘散到周边的城市上空。
这个过程从8月24日的中午1时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的7时,整整18个小时的时间,庞贝故城遭遇火山爆发、4次熔岩流和3次灰尘暴袭击后被彻底湮没。这一景象被当时在距离庞贝古城30公里外的米塞纳拜访叔父的17岁的古罗马作家小普林尼看到并记录下来。他在6年后写给罗马著名历史学家塔西陀的信中详细描述了这一场景:
“一大片雪松形状的乌云突然出现在地平线上,巨大的火焰熊熊地燃烧起来。由于天空变得一片黑暗,火焰显得格外耀眼。地震频频不断,我们都不敢出去,因为那燃烧着的火山碎石正像冰雹那样从天上猛砸下来。”
城市一片黑暗,
“不是无月或漫天乌云的那种黑暗,而是那种好像一个封闭的房子里的灯都熄灭了的那种黑暗……”
岩浆雨随着因热蒸汽而形成的雨水倾盆而下,与火山灰、山石泥流一起形成土石流顺着山谷一路奔泻到周边的村镇,庞贝古城陷入了恐慌,人们纷纷逃难。但是火山灰和泥石流的速度如此之快,根本没有给他们逃离的时间。这场灾难彻底摧毁了庞贝古城。整个城市被厚厚的火山灰和岩浆所覆盖,被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
此后,维苏威火山又在此后多次爆发,火山灰和熔岩将庞贝古城一次次重重覆盖,终于从地面上看不到一丁点痕迹。庞贝古城就这么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同时在这一天消失和被定格的还有另外一座罗马古城赫库兰尼姆。赫库兰尼姆也在维苏威火山附近,相比较于庞贝古城它规模较小,也更靠近海边,因此它的被掩埋方式与庞贝古城有所不同。由于地势更低,维苏威火山上流下的地下水使这里的泥土终年潮湿,堆积物将赫库兰尼姆城完整密封起来,使这座被埋没的城市保存得非常完好,木材,植物,纺织物等有机物也都神奇地被保留了下来。城内的一切都保持着灾难发生时的状态,只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消失了。
3、结语
歌德曾经说过:“在世界上发生的诸多灾难中,还从未有过任何灾难像庞贝一样,它带给后人的是如此巨大的震撼。”
今天,庞贝古城和附近的赫库兰尼姆城都已经被重新开放成为旅游区,终年游人如织。人们在领略和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的生活状态的同时,也不禁深深感受到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的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