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种类和植被类型是一个意思不同的叫法,它是根据生活型来划分的植被种类,是植被区划的重要依据。反映大气候水热地带性的植被型,是划分植被区划高级单位的依据。
例如,中生的冬季落叶阔叶乔木生活型构成的夏绿阔叶林植被是温带湿润区的地带性植被型,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区的地带性植被型等,是植被的高级区划单位。以它占优势的植被区域内的植物种、属等中、低级植物群落类型,则是划分中、低级植被区划单位的依据。一些重要的隐域性植被类型也可以作为较低级区划单位的依据。
植被的种类分为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红树林、落叶阔叶灌丛、灌草丛、草原、草甸、沼泽和水生植被等等。
植物有各自不同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这三个温度被称为温度三基点,划定了适合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在最适温度下,植物不仅生长快,而且生长健壮、不徒长。最高、低温度则是植物对温度忍受的临界点,超过这个范围极易导致花卉枯萎甚至死亡。
植物的温度三基点与原产地气候条件有关。原产热带或亚热带的植物,温度三基点偏高,分别约为10℃、30—35℃、45℃;原产温带的植物,温度三基点偏低,分别为5℃、25~30℃、35~40℃;原产寒带的植物生长的温度三基点更低,北极的或高山上的植物可在0℃或0℃以下的温度生长,最适温度一般很少超过10℃。
兰哈达火山群经历了两个地质时期的火山活动,分别是第四纪晚更新世(距今12万年前)和全新世(距今1万年)。在晚更新世时,火山活动受东北和西北向地壳裂隙的控制,火山熔岩便沿着裂隙涌出地表,这种喷发方式被称为裂隙式喷发,也因现在仅能在冰岛看到这种火山喷发,又被称为冰岛式火山。到全新世时,原来裂隙式的火山活动停止,裂隙带多被熔岩堵塞,火山活动转为总体受断裂带控制的中心式喷发,这就是几十座火山呈串珠状展布的原因。
火山锥
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流受地势的影响,流经河流、河谷、沼泽地形成了新的地貌,例如石河、石湖、石海、石浪、石禽、石兽等独特的火山草原景观。现已列入自治区级火山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是一处天然火山“博物馆”,是研究蒙古高原南缘现代地壳深部结构及其活动性的天然“窗口”。
地质作用指内力和外力作用,地质构造指褶皱断层等等
冰岛北向紧贴北极圈,最北的领土格里姆塞岛位于北极圈内,同时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极大,形成了独特的寒温带海洋性气候,充沛的降雨弥补了光照的不足,苔原广布,草地占国土面积的24%,甚至在南部山地向阳坡还有森林(占国土面积1.37%),在如此高纬度是不可想象的。
南非的植被类型有荒漠植被、温带草原、稀树草原、沿海少量的林地。整个来看,这是一个以草原为主的国家。然而花卉种类之多是世界上少有的。据报导南非现已发现的花卉有18500种之多,在这茫茫的草原上,繁花如锦、万紫千红、五彩缤纷,使这个国家的草原充满了生机。
分布在南非各地的草原上,不仅有如此绚丽的鲜花,而且散生着许多各具特色的树木。如有一种芦荟属的植物(Aloe dichotoma),不仅其枝叶状如弓箭。且当地土著还用以制成箭筒,所以也有把它称之为箭筒树的。另有一种金合欢 (Acacia),属豆科植物,它除了全身是刺以外,没有一片叶子,但造形弯曲有致,十分精巧,好像哪位高明的工匠所特意设计的艺术品。还有一种叫斯柯蒂亚 (Schotia brachypetala)枝盛叶茂的乔木,满树红花,鲜艳夺目,不仅吸引着广大游客,并以其蜜汁吸引鸟类,为其传播花粉。这些散生的奇树异木,以草原为背景,像巧夺天工的天然“盆景”一样点缀着广袤而静寂的草原,无疑这是南非的一大奇景。
南非植物王国的蕃木莉花(Brunsfelsia)令人注目。此种植物有2米左右高,在同一枝树上、开着不同颜色的花朵。有兰色的、粉红色的和白色的。一朵花开放的第一天呈蓝色,第二天变为粉红色,第三天呈白色。所以,当地群众称这种花为“昨天、今天和明天”。这种同一朵花天天“变脸”的植物给南非植物王国又增添了一分神奇色彩。
南非的国花是山龙眼科的普蒂亚花(Protea Cynaroides),这种灌木状的植物,雌雄异枝,雄花似莲座状的红色大花,中间呈浅粉红色、周边又熏染上一轮黄色。在绿叶的陪衬下,雍容华贵。虽然各国有各自的国花,但这种雌雄异株、一花多色的国花也是罕见的。 南非有非常干旱的地区。相应地有许多干旱生态特征——肉质的茎,针刺状的叶等。在那里除了有硕大的“仙人掌”和高悬的“霸王鞭”以外,有一种“小型的石头植物”尤为珍奇。其外观并不起眼,看起来像一堆堆乱石、实际是一群植物。这是在裸露的岩石上,植物经受长期的温湿剧变后,逐渐演化而成的。这种植物之所以珍奇,因为它们一旦离开了当地特殊条件便很难引种成功,因此,只能到南非深山里去欣赏了。
地带性植被:在地球表面,与水热条件相适应,呈带状分布的植被。又称显域植被。分布在“显域地境”、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类型。
显域地境系指排水良好、土壤机械组成适中的平地或坡地。与地带性因素相适应,地带性植被在地理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三维空间规律性:因气温的差异,在湿润的大陆东岸,从赤道向极地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因水分条件的不同,使植被类型在中纬度地区也出现了森林→草原→荒漠的更替,称为植被相性(经度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由于海拔的升高,出现大致与等高线平行并具有一定垂直幅度的植被带,其有规律的组合排列和顺序更迭,表现出垂直地带性。植被的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的统称)是通过基带相联系的。
在中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全球热量带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其中因为南北半球的不同,温带和寒带又分为南温带、北温带和南寒带、北寒带。
实际情况中,为了更精确的描述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总量的情况,又把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地区划分为亚热带,把温带与寒带过渡的地区划分为亚寒带。一般情况下,热带和亚热带分布的植被类型都为常绿阔叶林(当然,低纬度高山地区也会分布有其它类型的植被),温带分布的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寒带分布的植被为针叶林(如果详细分的话,还有落叶针叶林和不落叶针叶林,我国东北的落叶松就属于落叶针叶林)。我国南方基本上属于亚热带,只有海南及云南南部一小部分地区属于热带,且植被终年常绿,故植被类型前加不加“亚热带”表达的意思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在赤道附近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就要称为“热带常绿阔叶林”或“热带雨林”了。同理,我国北方处于北温带,是否加上“温带”二字只是不同表达方式的问题。顺便提一下,常绿阔叶林并不表示不落叶,只是落叶后会很快长出新叶,不像落叶落叶林那样整个冬天树干都光秃秃的。以上回答希望能对版主有所帮助。秦州区处于两山之间,呈带状走向。
主要以黄土为主,植被属于耐旱型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地质构造是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名称,主要有褶皱和断层,褶皱有背斜和向斜,断层主要有地垒和地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