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铜矿好
玉龙铜矿是国内最大的单体铜矿,资源储量充足,氧化矿品位达3.85%左右,硫化矿品位在0.64%左右。玉龙铜矿二期改扩建工程建成后,铜金属产量预计将由现有的2万吨/年提升至10万吨/年,铜矿产能有望提升至2300万吨/年。
玉龙铜矿与甲玛铜矿的价值不可比较,因为它们是不同铜矿资源,对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和开采成本。玉龙铜矿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矿床主要类型为石英脉型铜矿,含铜量大,且铜品位高,开采难度相对较低,因此在市场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然而甲玛铜矿位于西藏自治区,矿床主要类型为斑岩型铜矿,含铜量相对较低,且开采难度较大,需要建设铁路等基础设施才能开采,因此开采成本高。因此,玉龙铜矿与甲玛铜矿的价值是不可比较的。
玉龙铜矿品位约为0.5%至1.2%不等。因为铜矿品位是指铜含量在矿石总重量中所占的百分比,玉龙铜矿品位为0.5%至1.2%,这意味着每吨矿石中仅含有0.5至1.2公斤的铜,因此开采和提炼成本相对较高。而高品位矿石通常含有更高的金属含量,更易开采和提炼。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采矿公司在对品位的测算和评估上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实际品位可能会略有差异。铜是一种重要的有色金属,广泛用于电子、建筑、交通、通信等领域。目前,全球铜供应短缺,如果铜价格上涨,可能会推动更多的企业投资于铜矿的探采和提炼,从而增加铜的供应量。
昌都地区位于“三江”特提斯成矿带北、中段,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成矿带和海相火山沉积铁带。其中玉龙—芒康成矿带,主要成矿期为燕山—喜马拉雅期,在浅成、超浅成的花岗斑岩或二长花岗斑岩中,形成规模宏大的斑岩铜多金属矿带;同时在接触带矽卡岩中也有铜铁多金属矿床。玉龙铜矿除铜金属外伴生大量钼、金、银等,其中钼10余万吨、铁矿储量达8000多万吨、金约26吨。
位于玉龙成矿带上的还有多霞松多、马拉松多、莽宗等大中型铜矿。
玉龙铜矿早在1966年就已勘探发现,但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交通电力条件,特别是开发资金无着,一直制约着矿山开发。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国家加大援藏力度等政策措施激励下,西藏积极吸引区内外投资,终于“激活”了长期沉睡的矿山。
玉龙铜矿海拔高度是2300米左右。这个铜矿位于中国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虎跳峡镇的北面。这个区域拥有大片优质的铜矿储藏,因此吸引了众多的采掘公司前来开采。玉龙铜矿是其中之一,并且具有非常高的采矿价值。海拔高度是评估地形特点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玉龙铜矿的2300米海拔高度意味着它位于高山区域,有着典型的高山气候特征和环境条件。这些因素都会对采矿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需要在开采过程中加以考虑并进行适当的应对措施。
玉龙雪山主峰海拔最高5596米,是世界上北半球纬度最低,海拔最高的山峰,目前还是一座处女峰,位于中国云南省丽江西北部,呈南北走向东西宽约13公里,南北长约35公里,以哈巴雪山对望
1、德兴铜矿
德兴铜矿地处江西省上饶德兴市境内,于1958年成立,是世界上储量在800万吨以上的8个斑岩铜矿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露天铜矿。目前是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的主干矿山。
德兴铜矿已探明铜矿石储量16.3亿吨,现保有矿石储量13.2 亿吨,铜金属量 500多万吨,现日处理矿石13万吨,年产铜精矿含铜15万多吨、黄金5吨、白银25吨,铜精矿品位平均24%以上;其中,矿产铜约占全国的1/10居全国之首,并且铜金属量等多项经济技术指标连续20多年稳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2、多宝山铜矿
黑龙江省多宝山铜矿始建于1958年。紫金矿业于2016年完成收购黑龙江多宝山铜业其他股东持有的49%股份,实现全资持股。
黑龙江省多宝山铜矿床是一个特大型斑岩铜钼矿床,该矿床为国内第三大铜矿床,由4个矿带共215个矿体组成。全矿区B+C+D级矿石量50784万吨,有40余种矿产。
金属品位:铜0.47%,钼0.016%,金0.144克/吨,银2.059克/吨;金属量:铜237万吨,其中地表氧化铜矿储量约10万吨。钼8万吨,金73.4吨,银1046吨。矿体中原生矿石占98%,氧化矿为2%(未列入总储量)。
3、冬瓜山铜矿
冬瓜上铜矿是铜陵有色下属的骨干矿山,地处铜陵市东陲。筹建于1958年,1966年建成投产。
冬瓜山铜矿已探明地质储量10218万吨,铜金属量104.68万吨,占安徽省已探明铜矿石资源储量的40%。建矿以来,冬瓜山铜矿已累计生产铜料33.03万吨,黄金7202.9千克。
4、金川铜镍矿
金川铜镍矿在甘肃金昌市,当地原名“白家嘴子”目前是金川集团所属矿山。金川矿于1974年完成了矿床的详勘,六十年代金川镍矿建成投产,是中国三大多金属共生矿之一,镍、钴产量全国第一,并为中国铂金属主要产地。
5、阿舍勒铜矿
阿舍勒铜矿地处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境内。矿山于2009年开工建设,2004年由新疆阿舍勒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建成投产(该公司由紫金矿业、新疆有色、新疆地矿等五方投资成立。
该矿经国土资源部审查批准的地质储量为:铜金属量91.94万t,平均品位2.43%,伴生锌金属量40.83万t,平均品位1.08%,金18吨,银1174吨。2016年全年生产铜金属量突破4万吨。
6、德尔尼铜矿
德尔尼铜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果洛州玛沁县南30公里,于2004年8月开工建设,2006年11月建成投产。该项目由紫金矿业全资子公司——青海韦斯特铜业有限责任公司建设。
可能不太适应。因为高原反应也因人而异,身体素质比较好或者以前去过高海拔地区,适应性比较好的人高原反应会比较轻,而身体素质不好并且从未去过高海拔地区的人可能会出现高原反应甚至是严重的高原反应。
青铜采冶业是从石器加工和烧制陶器的生产实践中渐渐被认识而产生的。人们在寻找石料和加工的过程中,逐步识别了自然铜与铜矿石。例如有一种铜矿石,颜色碧绿,其断面的纹理与孔雀的羽毛相似,很是艳丽,所以人们称它为孔雀石。
它在岩石堆中极易被人发现。这种孔雀石含铜量高,其含铜品位可达10—20%或更高。 这是一种氧化矿,只要同木炭放在炼炉中进行冶炼,加热到1000℃稍高一些,就可以炼出铜来。
它又常常与自然铜一起出现,并与铜锈有类似的颜色,因此孔雀石很可能是人们最早用于冶炼的铜矿石。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为青铜的冶铸业提供了必要的高温知识、耐火材料、造型材
料与造型技术等条件。
例如龙山文化中黑陶和白陶的烧陶温度均与铜的熔点接近。当时使用陶模具制作泥坯和印制花纹等技术与铸铜的模具功能有相似之处;冶铸用的熔炉、水色、型范等都是陶质的用具。炼铜用的木炭也与烧陶所用的燃料是一致的。
考古工作提供的资料说明,凡是发现古代采矿、冶炼遗址的附近,几乎都有同时期居民聚落遗址。 因此,人们在制作石器时,为寻找原料而出没于这些山丘时,如果一旦认识了自然铜与孔雀石等铜矿石,那么采掘这些金属原料就成了他们的新工作。
最早的采矿业是从地表挖掘开始找矿的。当他们发现矿脉或矿带向深部延伸的规律时,人们创造了从地面向地下挖掘竖井,并由竖井底部向四周开拓巷道以寻找矿石和采掘矿石的方法。 今天,人们依据巷道的形状,分为平巷、斜巷等等。
有时人们在巷道中发现深部还有矿石,于是又从巷道中向下挖竖井,这种井并不直接通向地面,所以人们称之为盲井。用这种方法采掘,一般在井巷中用木质的框架作支护,以防止周围岩石坍塌。他们用榫接或搭接法制作的框架,有效地承受了巷道的顶压、侧压和底压,可以确保坑下采掘人员的生命安全和采掘工作的顺利进行。
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从地面下较深的地段掘取矿石。这比起露天采矿省工省时,是一个进步。从湖北大冶铜录山、江西瑞昌铜岭等地发现的商周采矿遗迹看到,露天采矿与坑采这两种方法均已采用。
当然,从矿区河流中夹带的沙石中淘洗出铜矿也是一个途径,此时大概也已被掌握。
目前发现的商周古铜矿遗址,大多分布在火成岩与大理岩的接触带上。 因为接触带内的岩石破碎,比较容易采掘。
又因大气降水和淋滤作用,地表面的铜元素在接触带中相对集中,出现了铜品位自上而下逐渐富集的现象,形成氧化矿富集带。这种条件使它成为古代先民理想的采铜场所。这里的矿石,主要是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铜矿等,都属氧化矿。
深部往往有自然铜。 大冶的铜录山,顾名思意,是铜绿色的山丘之意。那里每当大雨过后,表面就暴露出许多绿色的孔雀石的碎块,俯拾皆是。因此,它的铜资源在很早以前就被人们开发利用,目前在11 号矿体和7 号矿体的2 号点出现的采矿遗迹,被认为是西周时期或更早的遗存。
江西瑞昌的铜岭古矿址内,发现了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采矿遗迹,出土了与采矿有关的许多遗物。 铜岭古矿遗址和铜录山古矿址一样,矿井中都有当时工匠们所做的木质的方形框架。
他们每隔1 米左右就在井巷中设置一付,嵌入坑壁。框架的外侧有的衬以壁板或席子(靠木棍将席子别住)。据发掘现场观察,井巷中的支护设施虽有变形者,但未见一处坍落或损坏,说明它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当时,有的靠竖井垂直地向深部挖掘,也有的从竖井底部向四周开拓巷道去寻找矿石。
用这种方法采矿,可从离地表一二十米深的地方掘取矿石,并从井巷中提升到地面。工匠们使用的工具还很原始,主要是石斧、石凿及木铲、木鍬、木锤等等,装载用具有竹筐、竹簸箕等。当时已初步解决了采矿中的通风、排水、提升等技术。
人们利用井口高低所产生的气压差来调节下部的空气,确保采矿人员在坑下作业时对氧气的需求。
人们用绳索和木辘轳将矿石与地下水从竖井中提升到地面,同时将支护用的方形木框等材料运至坑下,使巷道的开拓随矿脉不断延伸。
为确保雨水不流到井中,井口还搭有棚盖。凡此等等,反映了当时的采矿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当时冶炼铜矿石的方法,是将矿石与木炭放在冶炼炉中进行冶炼。由于这些矿石是氧化矿,因此这种冶炼被称作氧化矿还原熔炼。
虽然目前只发现春秋时期的炼铜竖炉,商与西周时的炼炉尚未见到。但是,经过模拟实验证明,春秋时期的冶铜竖炉冶炼性能很好,能持续加料,持续排渣,间断放铜。
春秋时期的冶铜技术是在商代与西周时期的冶铜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从出土的商代与西周铜器数量之多,用铜量之大,或许说明当时的冶铜业还是比较发达的,因此有理由认为,商代与西周的冶炼水平也是不低的,衡量冶炼水平高低很重要的一点是炼渣中的含铜量的多少。
因为矿石中所含的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越高,炉渣粘度就越大,渣的流动性也差,渣中所含的铜也越多。 但若加上熔剂,或进行配矿,则可使炉渣的粘度降低,排渣时的流动性能也好,冷凝时呈薄片状。
由于这些地点的矿体是铜铁金属伴生矿,所以炉中的铁矿石在高温下生成的氧化亚铁与二氧化硅结合,减低了炉渣内二氧化硅的含量、粘度降低,炉渣的流动性能好,冷凝后成了薄片状,渣中含的铜也就减少了。 春秋时期,冶炼过程中已经掌握了配矿技术,使渣中的含铜率降至0。
7%,这是冶炼水平较高的一个表现。可能这种配矿技术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
据统计,已出土的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铸有铭文的青铜器,有上万件之多,没有铭文的铜器更数倍于此数。商代与西周时期,若无发达的采矿与冶炼业是不可能提供如此大量的铜金属原料的。
矿山企业是依托己查明的自然资源通过采掘,加工,冶炼出矿产品,供给市场所需的基础材料,因此,矿山企业被国家定为第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