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定义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就是以利用者为服务对象,以馆(室)藏档案为服务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发和直接提供档案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
2、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1)它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中心任务;
2)它是社会上衡量档案馆(室)工作做得好坏的主要标志之一;
3)它对整个档案工作有检验和推动作用;
3、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要求
1)明确服务方向,坚定服务思想;2)熟悉档案,了解需要;
3)研究利用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进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4)正确处理利用和保密的关系;5)正确处理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目前探明的煤矿储量足够当前规模下开采100-150年左右,才能开采完,神木县目前不光是原煤的开采,还有的煤的精加工、煤化工,像锦界工业园和在开发的神木新村,所以神木县不是单一结构的原煤开采,另外神木县每年要搞一次慈善捐款,光3月28日募捐晚会上来临。
海洋的利用和开发,在目前来说主要是在近海的开发.主要的方式有:
1.关于开发海洋资源,旅游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这项内容,在我们国家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已经开始实行.譬如,建立海滨浴场,海底探险等.
2.关于海洋资源的利用.从海水中晒出的盐(氯化钠)是工业以及食用的主要来源之一.还有其中的元素(溴),也是大部分从海洋中获得.还有很多其他的资源是从海洋中获得.
3.能源的利用.潮汐能,海洋石油,铀元素的提取,以及氘等氢元素的对今后的能源可持续利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4.食物的来源.海洋占地球的3/4,其中有人类丰富的食物来源.鱼类,藻类,虾等等.
5.国家的安全.海洋也是国土,有广域的海洋面积对我们建立起纵深防御屏障.
为了使煤得到综合利用,可以将煤干馏,即隔绝空气加强热,使煤分解为焦炭、煤焦油、煤气等有用的物质。
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可以将石油分馏,使石油中各成分分离。(分馏是物理变化)
由石油炼制的部分产品和主要用途:溶剂油、汽油、航空煤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
我们对待化石燃料的态度:合理开采、减少使用、综合利用。
:
回收再利用:将一次性筷子回收,经过清洗、浸泡、高温烘烤等步骤,将筷子加工成木板,再制作成各种家居用品,如餐桌、椅子等,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开发新型环保材料:研发可降解、可循环使用的新型环保材料,替代传统的一次性筷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推广环保理念: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环保理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鼓励大家使用环保餐具。
总之,环保筷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措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的木材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经常被用在制作家具,制作小提琴等乐器上面,对其木材进行了很好的利用,这也说明了其实云杉树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对于种植栽培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仅如此,由于云杉树高大挺拔,枝叶也生长有序,因此,单单在外形上就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近几年来常常被用作观赏性树木种植,圣诞节的时候也被用来当作圣诞树做装饰,可以说是将云杉树的观赏价值提高了很多,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云杉树也越来越多的作为观赏型树木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被人们所知晓。
博物馆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机构,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教育、科研和旅游等多种功能的公共文化设施。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博物馆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立多元化的展览:博物馆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内容,推出多元化的展览,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也可以与国内外的博物馆、文化机构等合作,推出联合展览,扩大影响力。
2. 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博物馆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如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
3. 利用数字化技术:博物馆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文物、历史资料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向公众展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传播效果。
4. 开发文创产品:博物馆可以开发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创产品,如纪念品、艺术品、书籍等,以增加博物馆的收入来源,并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兴趣。
5. 建立合作关系:博物馆可以与其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如与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合作,共同开展文化活动和项目,扩大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总之,博物馆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合作,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海洋资源类型
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在当今全球粮食、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四类。
海水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是解决世界淡水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目前,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的海洋化学资源,将广泛地造福于人类。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种鱼类。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捕捞和采集海产品。现在,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渔具、渔船、探鱼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海洋捕捞能力。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资源,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图3.14《深海锰结核》)。
海水运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没有污染。但是,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开发利用它们,必须采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但是工程投资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渔业生产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图3.15《大陆架剖面示意》)。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
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类来自海洋中腐烂的生物遗体。暖流和寒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这些地方通常是渔场所在地(图3.16《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因此,尽管大陆架水域只占海洋总面积的7.5%,渔获量却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这些温带国家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中国在充分利用近海渔场(图3.17《舟山渔场的沈家门渔港》)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养殖业的同时,远洋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比重较大。
海洋油、气开发
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最初只能开采从海岸直接向浅海延伸的油气矿藏。80年代以来,在能源危机和技术进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与开发飞速发展,海洋石油开发迅速向大陆架挺进,逐渐形成了崭新的近海石油工业部门。
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然后通过海上钻井来估计矿藏类型与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业开发价值。
海上钻井平台(图3.18《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它标志着海底油气开发技术的水平。工作人员和物资在平台和陆地间的运输一般通过直升机完成。油气田离炼油厂一般都较远,油气要经过装油站通过船舶运到目的地,或直接由海底管道输送至海岸。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是可行方式之一。
海洋空间利用
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令人关注。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随着人类逐步向海洋挺进,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图3.19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
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它的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人类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能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交通运输方面包括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航海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等。生产空间有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地、海洋牧场等。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主要是海底电缆。储藏空间方面,有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等。文化娱乐设施空间包括海洋公园、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等。
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海洋曾经是人类从事交通运输的天然屏障。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将海洋屏障变为海上坦途。最初,人们利用人力、风力或洋流作为动力,驾驶木船在近海活动。随着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世界海洋航运由近海转向远洋。之后,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陆续开辟。20世纪初,开辟了通往南极和北极的航道,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相继开通。现在,人类已经能够将船舶驶人世界任何海域(图3.20世界主要海运路线)。
20世纪60年代,世界石油生产和运输增长,大型油轮得到发展。集装箱船的兴起,带来了海洋货物运输的革命。今天,穿梭在辽阔海洋上的是百万吨级的大型集装箱货轮和巨型油轮。这些船舶不仅拥有无线电导航和全球定位技术等现代化仪器设备,还可以选择最佳航线服务,以节省能源和航时,减少危险。
沿海港口是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和装卸货物的场所,也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港口一般有一个服务区域,即腹地,该区域的商品和货物通过这个港口向外扩散。为了完成运输任务,港口要有配套的设施,如码头、装卸设备等,还要有高效率的运作服务。在港口发展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港口的规模、服务功能和范围可能有所变化。例如,某些国家的政府为吸引船舶来本国港口中转,对港口实行特殊政策,将港口辟为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等,不需或很少缴纳费用。
荷兰的鹿特丹很早就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之后,鹿特丹港又通过开凿连通北海的运河,改善水运条件而持续发展。鹿特丹利用中转散装货物的机能,发展了农、矿产品加工业和造船工业(图3.21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中继贸易也带动了腹地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经济复兴,鹿特丹成为欧洲联盟的大门,港湾和航空设施得到完善,港口的中转机能更加突出。现在,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腹地覆盖了欧盟的半数国家。
围海造陆
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激化,使人们将眼光投向大海。荷兰人从13世纪就开始围海造陆,目前,荷兰有1/5的国土是从海中围起来的。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它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特别是做好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配套建设。
在近岸浅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废料建造陆地,通过海堤、栈桥或者海底隧道与海岸连接,这种新建陆地称为人工岛。世界上一些沿海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岛。其中以海上城市(图3.22日本神户人工岛)的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兴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费用巨大,需要以强大的国力作基础。
澳门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不足以满足发展居住、绿化、交通、工业、商业等的建设需要。澳门沿岸有许多淤积成的浅滩,有的在落潮时能露出水面,澳门人将它们视为良好的后备土地资源。100多年来,澳门人利用填海造陆的办法使土地面积扩大了1倍(表3.2澳门历年土地面积的变化和图3.23澳门历年填海范围)。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1953-1970年,日本九州岛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为工厂在生产有机产品过程中,排出含汞废物。这些有害物质流入海洋后,逐渐在鱼和贝类体内富集。最后导致100多人严重中毒,并先后死亡。
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二)海洋生态破坏
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目前,海洋开发活动还缺乏综合的、长远的规划、综合效益比较差。
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
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为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因而倍受公众的关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点。
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很多国家在试验新的原油装载方法。有些国家配备了除污船,用来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
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世界性的开发海洋热潮。海洋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的重要领域之一。为适应国际海洋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新形势,国际社会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使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例如,长期争执不休的领海宽度问题得到了解决;国际海底及其资源确立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到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管辖海域面积为473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因此,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显得日益重要。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为建立国际法律新秩序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兼顾各个国家的利益和要求,还有许多不完善和不明确之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在封闭和半封闭的海域,周边国家主张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就有可能存在着重叠,还有一些岛屿主权争议和渔业资源分配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相邻国家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国际冲突的新的因素。因此,相邻国家间管辖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要求有关国家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予以公平合理的解决。
1.开放性原则:不封闭、不单一
开放性是当代德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因为当代德育是弘扬主体性的德育,是尊重学生的生命个性和生活体验的德育。在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遵循开放性原则。也就是说在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堂、和学校,要到课本之外更为广阔的文化和信息环境中寻找实现德育目标的资源,德育在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上要与时俱进,不拘一格,尤其是在内容上挖掘传统道德资源。
例如:我们在学生安全动员大会中,可以邀请当地公安部门到学校中开展相应的讲座。
2.生活性原则:贴近现实生活,为更好的生活
生活性原则意味着,德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为了受教育者更好地生活,包括拥有更美好的现实学校生活以及经营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生活。这就要求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可利用和开发的德育资源。
3.创新性原则:不刻板
摆脱教育中的刻板和惰性,让道德教育焕发应有的活力
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特点,用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分析、不断挖掘整理德育资源的深刻内涵,创新形式。这就要求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教育者要始终保持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出新颖和独特的资源
4.经济性原则:最少投入,最大价值
由资源本身的属性决定,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开支性的经济性是指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理想的德育效果,降低成本
时间的经济性是指要把握好德育的最佳时机,注意时效性
空间的积极性是指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空间上要遵循就近原则,要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
学习的经济性是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德育资源
5.安全性原则:保证师生生命安全;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保证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安全为首要前提,尽量避免开展危险系数过高、对学生生命安全产生威胁的活动。
(1)通过立法程序,建立与新的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相适应的管辖海域制度,把我国的管辖海域扩大到可能划归我国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范围,并把管辖海域作为国土开发的重要领域,象陆地国土一样开发好、利用好、管理好。
(2)海洋具有许多与陆地不同的特点,开发利用海洋必须由国家统一组织力量进行三大基础性工作:
①对海洋环境和资源进行综合性调查研究与测绘,为海洋开发和管理做好前期工作;
②兴办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和资料信息等公益服务事业,提高海洋开发的保障和防灾能力;
③发展水下工程,为各种海洋开发活动进入海洋提供基础和通用技术。这些工作都是各种海上活动共同需要的,不应该也不可能由各行业分别进行,必须由国家统一组织和实施。
(3)海洋既有面积很大的管辖海域可以作为国土开发利用和管理,又有广阔的公土(公海和国际海底)可以开发利用,因此要适当兼顾近海工作与大洋工作的关系。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不能象发达国家那样花过多的力量研究和开发大洋,海洋科学研究、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始终应以海岸带、领海、大陆架和其他管辖海域为重点。同时,由于我国是11亿人口的大国,应该着眼于未来,重视分享大洋开发之利,其中包括适当开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大洋考察和研究、大洋生物资源开发、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以及积极利用海上全球通道发展国际贸易四个方面。
(4)海洋是一个新兴的开发领域,不断发现新的可开发资源和形成新的产业,国家要引导产业部门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和新技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开发领域。目前的主要海洋产业是海洋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海水制盐业;90年代除上述产业之外,还可形成规模较大的海洋石油工业、海上旅游和娱乐、海洋信息服务业;进入21世纪,海水资源开发、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技术逐步成熟,并可形成新兴产业。同时,要引导海洋产业配套发展上下游工程,发展海产品深加工事业,把海洋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使大型海洋油气资源基地、水产品基地、海水利用基地,由资源开发区变为资源开发与产品加工相结合、长期依赖海洋繁荣和发展的地区。
(5)许多海洋开发领域是技术密集型事业,必须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要明确面向实际的方向,为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维护海洋权益服务,并着重提高研究和开发利用海洋的总体能力,为使我国成为名符其实的海洋大国作出贡献。为此,要特别重视培养海洋科学技术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海洋技术专家和科学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创造力强的海洋科技队伍。同时,要加强海洋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
(6)正确处理开发海洋与保护海洋的关系,强化对主要污染物、重点污染和污染严重海区的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