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技术流程是地质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对于研究地层的层序演化和沉积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层序地层学是一门涉及地球科学、沉积学和地质力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层序地层学通过对地质柱中的不同岩性、岩性特征和岩性组合进行分析和解释,建立地层的层序地层模型,揭示地层的演化历史及其沉积环境演化过程。
层序地层学技术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质岩石是地层演化和沉积环境形成的重要记录,岩性描述与分析是层序地层学的基础。通过对野外岩芯和岩样的观察,分析岩性的成因、组成、结构和变化等特征,可以揭示地层的沉积和变形过程。
岩性组合是指地层中不同岩性的组合方式,层序地层学通过对岩性组合的研究,可以对地层进行层序划分。层序划分是根据岩性组合的特征,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层序单元,揭示地层的演化历史和沉积环境的变化。
测井与地震资料是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通过测井曲线的解释与分析,可以揭示地层中的岩性、岩性变化和层序发育等信息。地震资料则可以提供地层形态、岩性变化和地层空间分布等方面的信息。
层序界面是指不同层序单元之间的界面,是划分层序单元和揭示层序地层模式的重要依据。地层地物则是以特定岩性和岩性组合为基础进行划分的地质单元,对地层的储层分析和沉积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力学和断层分析是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力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层的构造变形和断裂发育过程,断层分析则可以进一步揭示断层对地层的控制作用和地层变形的机制。
层序地层学技术流程的完整应用可以辅助研究地层的层序发育规律,了解地层的演化历史和沉积环境变化,对于油气勘探、岩性解释和储层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层序地层对比技术分析图是石油地质学中一项重要的技术,通过对地层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帮助地质学家确定不同地层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层的时空变化规律。这种对比技术在勘探和开发油田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油田工作人员更好地理解地下构造,指导钻井和油藏开发工作。
层序地层对比技术分析图的原理是基于地质学原理和地层沉积规律,通过对不同时间段地层的沉积特征和地质构造进行分析,找出地层之间的对比特征。通过对比技术分析图可以揭示地层的时空变化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下地质情况。
层序地层对比技术分析图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地质勘探和测井数据,结合地层对比技术分析图,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气藏的产能及分布规律,为油田的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制作层序地层对比技术分析图首先需要收集相关地质资料和数据,包括地层钻探岩心、测井数据、地震资料等。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地层对比分析,找出地层的对比特征,并绘制成图。最后通过对比图可以得出地层的分布规律及时空变化规律。
层序地层对比技术分析图能够清晰地展现地层之间的关系,帮助地质学家更加直观地理解地下地质情况。与传统的地质资料对比相比,层序地层对比技术分析图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准确性,可以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总的来说,层序地层对比技术分析图是一项在石油勘探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和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解读地下地质情况,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进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层序地层对比技术分析图会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质因素决定地貌的形成 关系太多了 例如褶皱,向斜成山、背斜成谷。断裂产生的大裂谷(东非大裂谷) 灰岩地区的形成的喀斯特地貌 地质作用形成风蚀峡谷、冰川地貌。。。。
地层地质年代:Qh 即全新世。 全新世(Holocene)(11500年前至现在)是最年轻的地质时期(地质时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全新统,它覆盖于所有地层之上。全新世是1850年P.热尔韦提出的,并为1885年国际地质大会正式通过。全新世时间短,沉积物厚度小,但分布范围广。 地质时代最新阶段,第四纪二分的第二个世,开始于12000~10000年前持续至今。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全新统,它覆盖于所有地层之上。全新世是1850年由哲尔瓦(P.Gervais)提出的,并为1885年国际地质大会正式通过。全新世时间短,沉积物厚度小,但分布范围广。由于距今时代短,可应用几种有效的年代测定方法,因此,其地层划分比较详细、精确。全新世与更新世的界限,以第四纪冰期一次亚冰期结束、气候转暖为标志,因此又称为冰后期。全新世气候有轻微波动。海面变化与气候相一致,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到距今11000年上升到-60米位置。距今6000年海面已接近现今位置,其后仅有轻微的变化。全新世时,人类已进入现代人阶段。
地层标志层是指地质中具有一定特征的岩石层或土层,它们在地层序列中起到了重要的标志作用。地层标志层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特定的岩性:地层标志层通常由特定类型的岩石组成,如煤层、石灰岩、砂岩等。这些岩石在地质历史中形成的特定条件下,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征。
显著的厚度:地层标志层通常具有相对较大的厚度,使其在地质剖面中容易被观察和识别。
广泛的分布:地层标志层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广泛分布,可以被用作地层对比和地质年代的划分。
明显的变化:地层标志层与上下相邻的地层之间通常存在明显的变化,如颜色、岩性、化石组合等,这些变化可以用来确定地层的界限和对比不同地区的地质历史。
地层标志层在地质学和地质工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可以用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地层的对比、地质构造的研究以及矿产资源的勘探等。
地质年代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年代地层是指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形成的地层(岩石是载体,包含有岩相,化石,构造等等信息)总和。
地层地质年代:Qh 即全新世。
全新世(Holocene)(11500年前至现在)是最年轻的地质时期(地质时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全新统,它覆盖于所有地层之上。全新世是1850年P.热尔韦提出的,并为1885年国际地质大会正式通过。全新世时间短,沉积物厚度小,但分布范围广。
地质时代最新阶段,第四纪二分的第二个世,开始于12000~10000年前持续至今。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全新统,它覆盖于所有地层之上。全新世是1850年由哲尔瓦(P.Gervais)提出的,并为1885年国际地质大会正式通过。全新世时间短,沉积物厚度小,但分布范围广。由于距今时代短,可应用几种有效的年代测定方法,因此,其地层划分比较详细、精确。全新世与更新世的界限,以第四纪冰期一次亚冰期结束、气候转暖为标志,因此又称为冰后期。全新世气候有轻微波动。海面变化与气候相一致,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到距今11000年上升到-60米位置。距今6000年海面已接近现今位置,其后仅有轻微的变化。全新世时,人类已进入现代人阶段。
地层的相对年代主要是根据地层的上下层序、地层中的化石、岩性变化和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来确定的。
(1)地层层序法 正常的地层是老的先沉积在下,而新的后沉积在上。地层这种新老的上下覆盖关系,称为地层的层序定律。常利用地层层序来确定其相对地质年代。但在剧烈构造运动中地层发生倒转的情况下,这一方法就不能应用了。
(2)古生物比较法 古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保存在地层中的遗体或遗迹,如动物的外壳、骨骼、角质层和足印,植物的枝、千、叶等。地球上自有生物出现以来,每一个地质时期有相应的生物繁殖。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的演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在某一地质时期绝灭了的种属不能再出现。这一规律称为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因此.新地层内的生物化石的种类和组合,往往不同于老地层内的生物化石的种类和组合。通常利用那些演化快、生存短、分布广泛的生物化石,又称标准化石来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
(3)标准地层对比法 不同地质时代的沉积环境不同,因而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沉积岩,其岩性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在同一地质时期内,相同的沉积环境,形成的沉积岩才具有相似的岩性特征。因此,可以地层的岩性变化来划分和对比地层。一般是利用已知相对年代的,具有某种特殊性质和特征的,易为人们辨认的“标志层”来进行对比。例如,我国华北和尔北的南部,奥陶纪地层是厚层质纯的石灰岩;广西、湖南—·带的泥盆纪早期地层为紫红色的砂岩等都可以作为“标志层”。还可利用地层中含燧石结核的灰岩、冰碛层、硅质层、碳质层等特征米定“标志层”。标准地层对比法,一般用于地质年代较老而又无化石的“哑地层”。对含有化石的地层,可与古生物比较法结合运用,相互印证。
(4)地层接触关系 是根据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米确定其相对年代。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有:接合接触、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接触、角度(斜交)不整合接触(图3-1)。
①整合接触 在地壳长期下降情况下,沉积物在沉积盆地中一层一层沉积下来,不同时代的地层是连续沉积的,中间没有间断。这种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②平行不整合接触(假整合) 当地壳由长期下降的状态转变为上升时,早先形成的地层露出水面,不仅不再接受沉积,而且还遭受到风化剥蚀,形成高低不平的侵蚀面;其后地壳再次下降,原来的侵蚀面上又沉积了一套新地层。这样,新老两套地层的岩层面
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1、地壳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地球上绝大多数有机生命)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层为玄武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理论上认为过地壳内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增加,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1℃。近年的钻探结果表明,在深达3公里以上时,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2.5℃,到11公里深处温度已达200℃。
2、地幔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3、地核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1. 它是在海洋或者湖泊盆地里产生的沉积岩,一般是灰白色或者灰色,大概占到了整个岩石圈的15%,吸水率较低,弯曲强度在10.0MPa以上,青石也是大理石类目的石头。
2. 青石是各种石材中最环保的一种,青石在自然界中的存量是非常大的,人们取材也是比较方便的,而且青石不易被磨损、不易被风化,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辐射,所以经常被用到建筑和装修过程中,也可以用作碑板。
3. 青石也是石灰岩的俗称,主要是浅灰色厚层厚层鲡状岩夹中的皮灰岩。面呈灰色,新鲜面为深灰色鲡状结构,块状构造及条状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