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湖的岩石结构分为两部分,西部主要为二叠系至下三叠统的玄武岩、砂岩、泥岩,为相对的隔水层;东部为泥灰岩、灰岩、白云质灰岩,为透水层,利于岩溶发育,湖东岸也确实有规模很大的龙湖溶洞。
另外,马湖无天然出水口,湖水主要是通过地下径流,集中向马湖北侧的天坑——消坑排泄,并由消坑潜流入金沙江,这表明湖区的岩溶作用十分强烈。而且,隔水岩层和透水岩层的接触界面,刚好通过湖底,沿着这个界面,很容易形成规模庞大的接触式岩溶漏斗,对塑造湖泊洼地十分有利。
马湖前端西北侧因湖水渗流溶蚀,在石灰岩中形成的喀斯特天坑——消坑。
马湖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消融时期,属于冰川堰塞湖,距今约有100万年。
马湖位于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境内,东邻金沙江,属于金沙江的支流,湖泊被群山环绕,湖面面积约7.3平方公里,蓄水量4.8亿立方米。
马湖是雷波县的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水源地,也是国家的湿地公园。
由于地壳运动形成构造断陷盆地; 1.3万年前晚冰期时,气温回升,冰川融化,积水成湖。
(2)当湖水量增加,水位上升,通过D处河流与额尔古纳河存在“吞吐”关系,含盐量就降低,属于淡水湖;当湖水量持续减少,水位不断下降,只吞不吐,甚至与外流河联系中断而变为内陆湖,湖水含盐量就增高,甚至会变为微咸水湖。
大熊湖原系构造洼地,经第四纪冰川挖蚀而成。深受切割,湖岸陡立,湖形奇特。长约320公里,宽40~176公里,面积31328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56米。湖水清澈,平均深度137米,最大深度413米。长110公里的大熊河从湖西端流出,注入马更些河。10月至次年6月为结冰期,浮冰延续至7月末。8~9月可通航。湖内产白鱼、湖鳟等。20世纪初东岸地区发现沥青铀矿,1930年开始开采,从矿砂中提炼镭、铀,并有银、铜、钴、铅等副产品。埃科贝(镭锭港)为采矿中心,也是湖区最大居民点。
加拿大第一大湖(Great Bear Lake),北美洲第四大湖。因湖区多北极熊得名。 位于加拿大西北部,北极圈经其北部。湖形不规则,长约322千米,宽40~177千米。面积3.1万平方千米。湖面海拔156米。平均水深137米,最大深度413米。湖水清澈,湖岸陡立。湖区气候严寒,结冰期长,仅8、9 两个 月可通航。湖中多小岛。湖水西经110千米长的大熊河注入马更些河。产白鱼和湖鳟等。湖水从大熊河流入马更些河。湖的周边地区人口稀疏。另有(Big Bear Lake),位于美国圣伯纳汀诺国家森林中。
错那湖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错那湖是怒江的源头湖,海拔4800米,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
青藏高原经过古近纪挤压缩短和增厚地壳均衡隆升,晚新生代形成了 以走滑和伸展为主的相对稳定构造环境.中新世早期与晚更新世分别发育巨型古大湖,以古大湖的湖面为侵蚀基准面,经过隆起区剥蚀夷平和长期湖相沉积,在高海拔环境下形成早期夷平面.中新世晚期-第四纪以湖面 与五道梁群湖相沉积顶面为基准,在高海拔环境下继续发生剥蚀夷平和准平原化,逐步形成主夷平面或高原面。
1. 尼加拉瓜湖的形成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即地壳板块行动的结果。
500万年前,中美洲大陆南部地震造成现在尼加拉瓜湖所在的盆地向下沉陷,同时周围的山峦隆起。
随后,泰坦尼斯纪的火山活动和地壳变形大大改变了当时尼加拉瓜湖的地貌。
2. 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珍珠湖和曼瓜湖这两个小盆地逐渐扩大,然后又在两个盆地之间形成了一条裂缝,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尼加拉瓜湖。
3. 尼加拉瓜湖形成的过程中,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尼加拉瓜湖的形成不仅给科学家们提供了解释和研究地球构造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尼加拉瓜湖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条件。
马湖,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流域湖泊,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境内,东邻金沙江,属金沙江支流,湖水通过地下潜流入金沙江。湖泊为群山环绕。湖泊呈长方形,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1~2.5公里,最宽处2.3公里,湖水面积7.32平方公里。平均深度65.7米,是中国第三大深水湖泊。湖盆总容积为4.81亿立方米,容水量为全省第二大湖,水面面积居第三位。
或称第四纪冰川消融,冰碛堆积成堤,潴水成湖,属冰川堰塞湖,
或称岩溶塌陷形成;
或称构造断裂形成盆地,积水成湖;或称构造——岩溶共同作用形成。
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生态环境旅游资源调查所研究认为,马湖成因为构造地震堰塞湖。
马湖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扬子台地坳区,马湖次级穹状向斜盆地的西翼,地处凉山断块活动断裂构造区的南侧,南北向、北东向两大构造体系的接合部,新构造活动强烈;湖岸及湖底出露地层有峨眉山玄武岩组、龙潭组、飞仙关组组、铜街子组、嘉陵江组、雷口坡组、须家河组;马湖湖堤呈东西向展布,长约1.3公里,底宽250~500米,顶宽150~200米,高30~100米不等。湖堤上未见基岩出露,为第四纪湖纪残坡积物。湖堤西端砾石物质组分较为单一,只有玄武岩,而湖堤东端,砾石物质组份较为复杂,有玄武岩、砂岩、灰岩、白云岩等。整个湖堤的残坡积物呈松散状至半固结状。
湖泊底部以三叠系飞仙组、铜街子组碎屑岩,三叠系峨眉山玄武岩组的玄武岩,第四纪残坡积组成隔水层。地势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扇形,属中高山强烈切割区。马湖西侧的筛子垴是流域内的最高峰,海拔为2547米;东侧金沙江谷底为流域的最低处,海拔约310米,高差一般在1500米以上。山脉呈南北——东西向延伸。
马湖周围群山环抱,东有金海山、国家山、唐家山;南有箐口山;西有对门山、文庙山、大旗山;东北和西北有冕旒山和老君山。正北湖口是由玄武岩碎块夹泥土堆积而成的天然大坝,长约600米,宽约300米。东北角湖面有一龟形小岛,名金龟岛,俗称大海包。湖水清澈,碧波涟漪,游鳞可数。
对马湖的成因,一直有不同的解释,分别有冰碛(冰川堆积物)堰塞、构造断陷、岩溶溶蚀塌陷、地震堰塞等观点。对马湖周边的地质情况仔细考察以后,人们不难发现马湖形成的一些奥秘。马湖的岩石结构分为两部分,西部主要为二叠系至下三叠统的玄武岩、砂岩、泥岩,为相对的隔水层;东部为泥灰岩、灰岩、白云质灰岩,为透水层,利于岩溶发育,湖东岸也确实有规模很大的龙湖溶洞。另外,马湖无天然出水口,湖水主要是通过地下径流,集中向马湖北侧的天坑——消坑排泄,并由消坑潜流入金沙江,这表明湖区的岩溶作用十分强烈。而且,隔水岩层和透水岩层的接触界面,刚好通过湖底,沿着这个界面,很容易形成规模庞大的接触式岩溶漏斗,对塑造湖泊洼地十分有利。
马湖前端西北侧因湖水渗流溶蚀,在石灰岩中形成的喀斯特天坑——消坑。
马湖前端的天然堤坝,更是壅水成湖的直接原因。经调查,这些天然堤坝并非冰碛物,而是来自马湖东西两侧的五马寺、羌海坝的滑坡体形成的岩块和巨砾堆积。由于马湖地处川滇地震区马边—昭通地震带上,有东北、西北走向的多条活动断层通过,历史上强震频繁,因此滑坡体的形成主要由地震引发。
外力作用:
1.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空气,水,太阳能和生物的影响下所发生的疏松、崩解或化学成分改变。
物理风化:岩石在温度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膨胀与收缩不一致,发生崩解破碎。
化学风化:岩石中的矿物成份在水,二氧化碳,氧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或产生新的物质。
生物风化:植物根系的生长对岩石的破坏、动物分泌物对岩石的腐蚀。
2.侵蚀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风蚀: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
流水侵蚀:沟谷,V形河谷,喀斯特地貌
冰川侵蚀:冰斗,角峰,U性谷(冰蚀谷)
海浪侵蚀: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崖。
3.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将风化及侵蚀的形成物转移离开原位置的作用。包括推移、跃移、悬移
流水搬运:主要取决于流速,流速大挟带的物质较粗,流速小挟带的物质较细。泥石流
风力搬运:搬运物质的大小与风速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
冰川搬运:搬运物质随冰川缓慢悬移或推移。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漂砾、飞来石
海浪搬运:波浪搬运较粗的沙砾,潮流和其他海流搬运粉沙和淤泥。
4.沉积作用:岩石风化和侵蚀产物,在外力搬运过程中,随着风速、流速降低,冰川融化以及地形变化等原因,被搬运物质逐渐发生沉淀堆积的作用。
流水沉积: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
风力沉积:新月形沙丘、沙丘、沙垄、黄土沉积
冰川沉积:冰碛物
5.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包括压固,脱水,胶结,和重结晶等形式,结果是形成新的岩石(沉积岩)
贵州地质结构复杂,位于我国云贵高原东部,整体地形西方偏高,地形坡度较陡,是我国西部青藏高原向东部平原的过渡地带。
这里的地形切割强烈,地势起伏较大。由于贵州在地史演化历史长河中已历经多次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不但使区内地质构造及其复杂,皱褶、断裂发育,也使构造发育具有多样性、断承性等特点。
正是因为地层岩石受到板块构造的影响,变得比较破碎不完整,一些山体破面陡峭,甚至影响了岩土体出露与分布。就这样产生了贵州复杂的地貌类型。
贵州省独有的地质、地理、气候、水文条件导致贵州省地质环境非常的脆弱,也因为以上地质条件的约束,使得贵州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