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到云南支边啊?很辛苦的。
我就是云南的,我不知道要怎么支边,我就跟你说几个云南的穷地方。推荐你去。像云南文山州的一些临近越南的县城,像麻栗坡啊这些地方,在麻栗坡县的境内有很多的乡镇,很适合啊。其实一般的支边都是人家发出通告,然后愿意的去报名,像您的这样的,很少啊 ,好样儿的。有关要具体怎么支,,建议你还是打一下云南有关部分的电话是可以询问的。每年都 有,你可以和大家一起去。地质学专业
本专业前身是云南大学1923年建校之初就设有的矿冶系。后经五十年代院系调整,矿治系独立成其他专业院校的相关专业,如现今的昆明理工大学、长沙矿业学院等。2008年为适应国家加强地质工作要求,地质学专业单独恢复重建为地质学系。现设有地质学本科专业、地质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环境地质学二级硕士学位点。2009年正式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地质学专业本科生,2016年招收环境地质学硕士研究生,2016年12月获准建设地质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云南支边就是支援云南边境建设,支边,即支援边疆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为了围困新生社会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橡胶禁运,1959年,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一场史无前例的人口迁徙,在醴陵、祁东、祁阳三县进行,数万名湖南青年移民云南支边,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原始森林中为新中国开垦了第一片橡胶林。
大学生支教的待遇还是不错的:在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服务2年以上,服务期满后3年内申请攻读硕士学位的,初试总分增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各级人事部门会建立专门的“三支一扶”大学生人才库,广泛收集各类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动员各类用人单位接收“三支一扶”大学生,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指导和推荐,帮助其落实就业单位。
云南地质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地质系曾经合并过,但是现在已经分开了,是两所不同的高校。昆明理工大学地质系在改为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而云南地质大学仍然是一所独立的高校。两所大学的历史背景、办学层次、师资力量、学科特色等方面都有所差异。
两所高校同属于同一档次院校,云南大学综合性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属于研究型院校,特别在地质方面有建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资源产业经济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等多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111计划"建设高校。是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基地。
云南大学简称云大(YNU),位于昆明市,是教育部与云南省“以部为主、部省合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入选211工程、一省一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云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1、考取云南大学地质学的研究生总体难度【相对容易】。
2、考研难易主要看招生单位所处的地域、名气、排名等,因为报考生源不同。一般来说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的重点大学都难考,而非重点大学则相对好考。云南大学是【211高校】,所在城市位于【云南】。
3、云南大学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和报录比也是反映该校考研难不难的重要指标
4、云南大学考研难度还要看各人的备考:如果备考充分就不难,否则就难。因为能否被录取是看初试和复试的分数排名。
云南大理青龙镇境内山地属中线切割中山类型,坝子盆地分属岩溶陷落河谷冲积坝和峰脊洼地冲积类型。因气候、生物、地质、地形相互作用,土壤类型多种多样。有黄红壤、红壤、棕红壤、紫红土、水稻土五个土类;按全国土地评级标准,全镇土地生产力共分八级。红壤在境内分布最广,是最主要的土地资源。
云南的地质是干燥的。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全球变暖,导致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青藏高原上的大气环流开始出现明显异常,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云南的降水量明显减少,长期持续,就会导致气象干旱持续发展,从而引发干旱灾害。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影响。云南是高原地形,地处于北回归线附副热带高气压带,属于季风气候,其外围的水汽难以输送到云南,近十年来云南就逐渐干燥了。
人为因素。人们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大量砍伐原生态林,导致土地荒漠化。同时人们还大面积种植桉树林,导致水位下降,森林遭受到破坏,涵养水源能力降低。
水利设施基础薄弱。近年来,西南地区大肆修建水电站,破坏和改变了一些流域的生态环境,水电站对水资源的要求也很高,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地表干旱沙化,也是造成干燥的原因之一。
云南思茅盆地发育了我国唯一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古代卤化物型固体钾盐矿床,但钾盐资源量较少;
与其相邻的呵叻盆地却蕴藏有世界上最大的钾盐矿床之一,氧化钾远景储量大。
已有研究表明,两个盆地钾盐矿的矿物成分、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相似,可能存在密切联系,认识两个盆地钾盐矿的关系对于建立思茅盆地钾盐成矿机制和找钾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两个盆地含钾盐地层年代存在争议,尤其是思茅盆地含钾地层勐野井组,虽然普遍被认为是古新统地层,但其年代范围从侏罗纪至古新世不等,制约了学界对钾盐矿床关系、成钾模式和机制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