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
1、可回收垃圾包括金属、纸类、塑料和玻璃等。综合处理这些垃圾,可以得到回收和利用。
2、厨房垃圾,经过生物技术处理后它们可供作堆肥。
3、有害垃圾需要利用特殊方法加以处理。
4、建筑渣土、塑料袋等难以回收的垃圾,须全部采取填埋处置的方式加以处理。
地质因素决定地貌的形成 关系太多了 例如褶皱,向斜成山、背斜成谷。断裂产生的大裂谷(东非大裂谷) 灰岩地区的形成的喀斯特地貌 地质作用形成风蚀峡谷、冰川地貌。。。。
填埋物是否有污染,是否可回收?
杭州市天子岭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地处杭州市北郊的半山镇石塘村天子岭山的青龙坞山谷,为全国首座符合国家建设部卫生填埋标准的大型山谷型垃圾填埋场,1991年4月投入使用至2006年年底,已处理城市垃圾800多万吨,拥有甲级环保运营资质和工程咨询Ⅱ级资质。
垃圾渗滤液由于成分极其复杂,如果用一种方法很难把它处理达标。所以,一般需要不同类型工艺方法组合处理,才能做到达标排放的要求。不同类型方法的组合一般是用生物法或土地法作为预处理,然后用物化法作为后处理。要达到日益严格的渗滤液处理排放标准,这种工艺的组合将是一种趋势,关键是各种工艺的搭配和协调的问题。垃圾渗滤液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有:①渗滤液水量变化较大,尤其是季节性变化量很大,在雨季里水量比较大。针对这个问题,一般填埋场采用管道把多余的渗滤液排到一个预留的池子里,等晴天渗滤液少的时候再进行处理。②渗滤液水质特性变化大。不同填埋场,由于诸多因素不同,其水质存在很大差异,所以适用于某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方法不一定也适用于另一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③渗滤液中氨氮浓度高,尤其是在填埋后期其浓度更高。高浓度的氨氮对微生物的活性有抑制作用,而现有的氨氮吹脱又造成空气的二次污染和吹脱塔结垢问题;有人提出超声波吹脱法,这种方法比传统吹脱法氨氮的去除率提高了门%-164%,CODcr去除率为24.90%-34.76%,比传统的吹脱法提高了21%。超声波的最佳工艺参数:PH为11,时间为41min,气水比1000:1[8]。渗滤液处理费用高且难以达到排放标准。填埋场在封闭前,一般渗滤液浓度高且较难处理,即使采用厌氧一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也难以达到排放标准;而高标准的渗滤液处理厂投资大,运行管理费用高,许多填埋场因为资金不足受限。生物法是渗滤液处理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其运行费用相对较低、处理效率高,不会出现化学污泥等造成二次污染,因而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具体的工艺形式有传统活性污泥法、稳定塘、生物转盘、厌氧固定膜生物反应器等。
垃圾填埋建设的目的是进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封场后通过生态重建,防止臭气散播、防渗等。并且通过沼气抽排可以回收能源。
若不处理对垃圾无害化处理,将引发重大的灾难,故建立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工程显得特别迫切。为使得城市环境得到改善,让垃圾对于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垃圾填埋场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垃圾填埋场防渗选用hdpe土工膜。
1、填埋库区底先用平地机刮平、水准仪找平、人工配合清理平整,并夯实紧密,场地内杂草、石头、杂物及表层虚土应彻底清除。清理完的场底若见植物深根应人工拔除。
2、填方用土应尽量采用粉质粘土,并层层夯实,压实密度不低于0.95。回填土的颗粒大小。均匀程度、以及化学兼容性都应得到监理工程师认可,钙质过高不能作为回填土使用。
3、对棱角较大的岩石区域,土工膜铺设前应先将岩石区域处理平整,然后用水泥砂浆抹平。
4、在槽底先在场底用手锤钉小方木(小方木长 5cm,2 ㎝× 2 ㎝见方),小方木间距为5m,梅花式,用水准仪将槽底设计标高+20 ㎝高程线,刻画在小方木上,工长亲自检查槽底标高,高处用人工铲平,低处用挖槽的种植土筛完后垫至设计标高。用12t 碾压机排压后,通过取样试验达到设计要求,基面必须平整,无开裂,无明显的尖突、凹陷,其平整度在允许的范围内平缓变化,坡度均匀,坡向一致,符合图纸要求。对于基坑的边坡按图纸的平面尺寸,在坑底的下端及上端钉小方木挂线,每10~15m 挂一趟线,按线将边坡修平整,基面上的阴阳角处做到圆滑过渡半径
兴丰垃圾填埋场:位于广州市东北角帽峰山距市中心38公里占地面积91万平方米、容量1970万立方米,可容纳垃圾2000万吨。总投资7亿元。建有生活区、办公楼、进厂区、维修区、 1-4#填埋区、渗滤液调节池、地表水沉淀池、污水处理厂、蓄水区和发电厂等。
1:分类 (1)简易填埋场(IV级填埋场) 这是我国传统沿用的填埋方式,其特征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工程措施,或仅有部分工程措施,也谈不上执行什么环保标准。目前我国约有50%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属于IV级填埋场。IV级填埋场为衰减型填埋场,它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受控填埋场(III级填埋场) III级填埋场目前在我国约占30%,其特征是:虽有部分工程措施,但不齐全;或者是虽有比较齐全的工程措施,但不能满足环保标准或技术规范。目前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场底防渗、渗滤液处理、日常覆盖等不达标。III级填埋场为半封闭型填埋场,也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对现有的III、IV级填埋场,各地应尽快列入隔离、封场、搬迁或改造计划。 (3)卫生填埋场(I、II级填埋场) 这是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采用的生活垃圾填埋技术,其特征是:既有比较完善的环保措施,又能满足或大部分满足环保标准,I、II级填埋场为封闭型或生态型填埋场。其中II级填埋场(基本无害化)目前在我国约占15%,I级填埋场(无害化)目前在我国约占5%,深圳下坪、广州兴丰、上海老港四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是其代表。 2:选址 场址的选择是卫生填埋场规划设计的第一步,主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从防止污染角度考虑的安全原则;二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经济合理原则。安全原则是基本原则。 在选址过程中,应满足以下基本准则。 一、场址选择应服从总体规划 二、场址应满足一定的库容量要求 一般合理使用年限不少于10年,特殊情况下不少于8年。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以增大填埋容量。 对于长而窄、两头开口的山沟,大大增加了临时作业支线,管理不便,应谨慎使用。 三、地形、地貌及土壤条件 不宜选择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方和低洼汇水处。原则上地形的自然坡度不应大于5%。应利用现有自然地形空间,将场地施工土方量减至最小。 四、气象条件 场址应避开高寒区,不应位于龙卷风和台风经过的地区,宜设在暴风雨发生率较低的地区。场址宜位于具有较好的大气混合扩散作用的下风向,白天人口不密集地区。 五、对地表水域的保护 其位置应该在湖泊、河流、河湾的地表径流区以外。最佳的场址是在封闭的流域内,这对地下水资源危害风险最小。填埋场不应设在专用水源蓄水层与地下水补给区、洪泛区、淤泥区、距居民区或人畜供水点500m以内的地区、填埋区直接与河流和湖泊相距50m以内地区。 六、对居民区的影响 场地应位于居民区500m以外或更远,最好位于居民区的下风向。 七、对场地地质条件的要求 场址应选在渗透性弱的松散岩石或坚硬岩层的基础上,天然地层的渗透性系数最好能达到l0-8m/s以下,并具有一定厚度。场地基础的岩性最好为黏滞土、砂质黏土以及页岩、黏土岩或致密的火成岩。 八、对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要求 场地基础应位于地下水最高丰水位标高至少1m以上,及地下水主要补给区范围以外;场地应位于地下水的强径流带之外;场地内地下水的主流向应背向地表水域。地址不应选在渗透性强的地层或含水层之上,应位于含水层的地下水水力坡度的平缓地段。 九、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 场地应选在最密实的松散或坚硬的岩层之上。填埋场场地不应选择建在砾石、石灰岩溶洞发育地区。 十、场址周围应有相当数量的土石料 填埋场的覆土量一般为填埋场库区库容量的10%一20%,并且土源宜为黏土或黏质土。城市附近土地紧张,应尽量利用丘陵或高阶台地上冲积、残积及风化土,以减少侵占农田; 十一、场址应交通方便、运距合理 3:检测防渗 为确保防渗层完好,当前修建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都不允许打水质观测井。 为有效检测防渗效果,目前采用的检验方法是,在填埋场区影响区域内打水质观测井,提取地下水样,利用未被污染的水样与有可能被污染的水样进行比较的方法,对防渗效果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若设双层排水系统时,可随时从提升泵井中抽出地下水的水样,进行分析比较。比一般单排水系统更为直接准确。
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压实、发酵等生物化学降解作用,同时在降水和地下水的渗流作用下产生了一种高浓度的有机或无机成份的液体,我们称之为垃圾渗滤液,也叫渗沥液。
进过墨水的纸巾就相当于含水的垃圾 喷水相当于降雨 沙和石头代表土壤及垃圾之间的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