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斜找石油。
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部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背斜常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所以背斜找石油。 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因此,从地形的原始形态看,向斜成为谷地。
但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经长期侵蚀后反而可能成为山岭,相应的背斜却会因岩石拉张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 此外,煤、石油等是由千万年的地质演化形成的,与岩层的新老关系密切。
背斜山和背斜谷以及向斜谷和向斜山是地质学中的术语,用于描述地层的折叠和变形特征。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1. 背斜山(Anticline):背斜山是指地层向上凸起形成的地形特征。它由于地层受到挤压力的作用而形成,呈现出凸起的弧形或圆顶形状。背斜山的地层顶部是最年轻的地层,而边缘部分的地层则是较老的地层。在背斜山的中心通常会有一个低洼的区域,称为背斜山谷。
2. 背斜谷(Syncline):背斜谷是指地层向下凹陷形成的地形特征。它由于地层受到拉伸力的作用而形成,呈现出凹陷的弧形或椭圆形状。背斜谷的地层顶部是较老的地层,而边缘部分的地层则是较年轻的地层。在背斜谷的中心通常会有一个隆起的区域,称为背斜谷脊。
3. 向斜谷(Monocline):向斜谷是指地层在平面上呈现出坡度或倾斜的地形特征。它由于地层的局部抬升或下沉而形成,通常呈现出一个侧面倾斜的单斜面。向斜谷在地层中形成一条坡度较陡的区域,类似于一条斜坡。
4. 向斜山(Monocline):向斜山是指地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倾斜或折叠形成的地形特征。它在地层中呈现出一条侧面倾斜的斜坡,类似于一条单侧倾斜的山脉。
总结起来,背斜山和背斜谷是地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凸起和凹陷形成的地形特征,而向斜谷和向斜山是地层在平面上的倾斜或折叠形成的地形特征。
应该可以看标注轮廓线的走势。被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部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
向斜:一般是向下突出的弯曲。岩层自两侧向中心倾斜,核部为新岩层,两翼为老岩层。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所以,年代较新的背斜一般形成褶皱山脉,年代较新的向斜一般形成谷地。
而在褶皱形成过程中,背斜顶部受张力,发生张裂,物质不坚实,易受外力侵蚀,最终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受侵蚀,最终成为山岭。这叫做地形倒置,一般发生于年代较老的背斜与向斜处。
太原的地形呈簸箕形,地质以黄土为主。
太原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太原盆地北端。北、西、东三面环山,中部和南部一角开阔的汾河河谷平原,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海拔最高点为2,670米,最低点为760米,平均海拔800米左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汾河自北而南纵贯全市,流经 100公里。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平川约占五分之一。
东南亚拥有一条世界上最大的锡矿带。它自缅甸中部的掸邦高原起,沿泰缅边界向南进入马来半岛,至印度尼西亚的邦加岛和勿里洞岛止,南北延伸了2000多千米。探明锡矿的储量为600多万吨,占全世界探明储量的2/3。因而东南亚是世界上锡矿的最大生产基地。位于锡矿带上的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都是主要产锡国,三国每年锡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60%。 东南亚锡矿原生于中央山地花岗岩侵入体的接触带,经风化剥蚀,由河流搬运至下游,在山麓地带形成富集砂矿;品位虽不很高,但规模大,矿层厚,易开采,分布相对集中,其它社会经济条件配合较好,因此比世界其它产锡地区有明显优势。
武汉市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和39.3%,海拔高度在19.2米至873.7米之间,大部分在50米以下。
扩展资料:
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地理位置为北纬29°58′-31°22′,东经113°41′-115°05′。武汉市东西最大横距134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155千米,最东端位于新洲区徐古街将军山村,最西端位于蔡甸区侏儒街国光村,最南端位于江夏区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于黄陂区蔡店街道李冲村。
截至2017年末,武汉市土地面积8569.15平方千米,建城区面积628平方千米。
武汉市湿地资源居全球内陆城市前三位。截至2012年,武汉市湿地面积3358.35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9.54%,其中天然湿地面积1561.86平方千米,人工湿地面积1796.49平方千米。
地质构造(简称构造):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份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如断裂、褶皱等。
地形指的是地物和地貌的总称。包括地势与天然地物和人工地物的位置在内的地表形态。如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等。简单的说:地质构造是地下岩层的变化状况,而地形是地球表面的表现形态
地形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地形、地质情况的综合性图纸,读图步骤如下:了解图件的基本情况:首先查看图名、比例尺、图例等基本信息,了解图件所表示的地区范围、制图精度以及图上各种符号、颜色的含义。分析地形特征:通过观察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形态和高程值,了解该地区的地形起伏、山脉走向、河流分布等特征。同时,注意查看地形图上的标注,如山峰、鞍部、盆地等地形要素。研究地质构造:观察地质图上的岩层产状、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分析其分布规律、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结合地质图例,识别不同岩层的类型、厚度和接触关系。解读地质现象:注意观察地质图上的特殊地质现象,如火山、矿床、岩溶等,分析其成因、分布特征和与周围地质构造的关系。综合分析:将地形和地质信息结合起来,分析地形、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影响,为相关领域的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实地验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对图上的地形、地质信息进行验证和补充,提高对该地区的认识和了解。总之,读地形地质图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地理学等知识,认真观察、分析和解读图上的信息,以全面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形和地质情况。
邯郸市地处河北省南端,太行山脉东麓。跨东经114°03'—40',北纬36°20'—44'之间,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邯郸市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京广铁路为界,西部为中、低山丘陵地貌,东部为华北平原。海拔最高1898.7米,最低32.7米,相对高差1866米,总坡降为11.8‰。全市自西向东大致可分为五级阶梯:西北部中山区、西部低山区、中部低山丘陵区、中部盆地区、东部洪积冲积平原。
地形:指的是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具体指地表 以上分布的固定性物体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如山地、平原、高原等。地质:泛指地球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育历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层分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岩石性质、矿物成分、岩层和岩体的产出状态、接触关系,地球的构造发育史、生物进化史、气候变迁史,以及矿产资源的赋存状况和分布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