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于地质条件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为了预防和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政府或相关部门对该地区进行划定和管理的区域。这些区域通常会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如加强监测预警、限制开发建设、加强宣传教育等,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范围。在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内,人们需要更加警惕和谨慎,避免在高风险区域活动和居住,同时也需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和应急措施,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政府和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管,确保防范措施的有效性和实施力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内容可包括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地质灾害的种类、防治、预报、报告制度,如何安全选择村民住宅用地防范地质灾害,在雨季如何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灾害发生时如何处置及应急救灾等内容。各地可按当地实际情况,适时公开进行专题学习和培训活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张贴宣传画等效方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抢险救灾能力。
2、建立气象预报预警制度。
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与强降雨有关。建立气象预报预警制度,主要起警示作用,提醒被预警区的人员在下雨的时候提高警惕,注意防范降雨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其作用类似于雨天提醒大家带把伞。为此,很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强化地质灾害监测,开展实际降雨量监测,一旦发现实际降雨量将要达到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界值,立即通知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居民采取措施,及时预防避让,减少损失。
3、建立群测群防体系。
群测群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也是实践证明的、现阶段我国最直接、最有效的防灾减灾手段。必须动员民间力量,也就是发动群众搞好群测群防,及时发现灾情,及时上报灾情,及时处理灾情。群测群防如同在地灾危险区增加了成千上万个“灾害预警器”,有利于地灾防治工作的全方位开展,有利于提高防灾减灾效率和效果。要着手建立灾害预防体系,逐级落实责任,明确遇到什么情况要上报、报到哪儿。遇到紧急情况,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比如敲锣打鼓或高声呐喊,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4、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不少地质灾害由降雨诱发,为此由国土资源部门和气象部门联合开展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是对地质灾害进行区域性的预测预报。因此,根据降雨气象预报,结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条件,可以对那些主要由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预报。由于气象部门的监测点多集中在市区和平原,在山区的监测点相对少。而地质灾害多发在山区,建立地质部门自己的降雨监测点迫在眉睫。
5、加强地质灾害工程实践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措旌,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如下:
1.勘测监测:对于可能存在地质灾害的区域,应进行勘测监测,及时发现和掌握灾害发生的情况。
2.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对于已经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应在治理前进行详细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确保治理效果。
3.地质灾害预警:通过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准确地向相关人员发出预警信息,有效降低灾害损失。
4.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网站、媒体等途径加强公众对于地质灾害防范的认识与意识,提高公众自我防范能力。
5.科学规划:对于潜在的地质灾害区域和灾害易发区域,应通过科学规划和管控,进行区域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避免灾害发生。
6.应急响应:对于发生的地质灾害,应该及时组织应急救援与抢险工作,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不是低风险区。
防范区
划分标准
1、县(区)内封控区、管控区以外的区域均为防范区。
2、实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
防范区:区内人员外出应佩戴口罩,严格落实进入室内公共场所预约错峰、测温、扫(亮)码、戴口罩以及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测温、扫码、戴口罩等措施。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场所合理控制购物人员数量。企事业单位提倡线上办公。不参加聚会、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防范风险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多样化投资: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项目或行业,以减少单一项目或行业带来的风险。
2. 建立紧密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识别、量化和监控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风险。
3. 加强合规管理:遵守相关法规和规定,确保企业的合法经营和经济活动。
4. 培养具有风险意识的员工:加强员工风险教育和培训,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降低人员因素带来的风险。
5. 加强信息管理: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及时掌握市场和行业的信息,以便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和经营计划。
6. 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确保企业内部运营规范和有效,防范企业内部的各种风险。
地质灾害隐患点要提前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即“一表两卡”)。具体落实监测预警、防灾避险等相关内容和责任。
要预先选定临时避灾场地。在危险区之外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避灾的临时用地。避灾场地要把地质安全放在第一位,避免从危险区又迁到另一处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必要时可事先将重要物品进行转移。
落实责任人:要事先落实并公布地质灾害防灾避灾总负责人,以及疏散撤离、救护抢险、生活保障等各项具体工作的负责人。通过村民大会、有线广播等办法,对拟订的避灾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汛期要指定专人进行灾害巡查监测,发现险情及时报警,通知村民迅速转移。
规定预警信号。事先约定好撤离信号(如广播、敲锣、击鼓、吹号等),同时还要规定信号管制办法,以免误发信号造成混乱。
要预先选定撤离路线。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转移路线要尽量少穿越危险区,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
预先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有条件时,应在避灾场地预先搭建临时住所,使群众在避灾过程中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群众的财产和生活用品可以提前转移到避灾场所,这样既能方便群众生活又可减少财产损失。交通工具、通讯器材、雨具和常用药品等,也应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五、灾后应急自救要注意
地质灾害刚刚发生后,要立即设置警戒线,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当滑坡、崩塌发生后,后山斜坡并未立即稳定下来,仍不时发生崩石、滑坍,甚至还会继续发生较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因此,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去挖掘和搜寻财物。
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政府。应该尽快派人将灾情向政府报告,以便尽快开展救援。
迅速组织村民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的危险。灾害发生后,在专业队伍未到达之前,应该迅速组织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区和周围是否还存在较大的危岩体和滑坡隐患,并应迅速划定危险区,设立警戒标志,禁止人员进入。
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如果将有暴雨发生,应该尽快对临时居住的地区进行巡查,建立防灾应急预案,安排专门的人员时刻监视斜坡和沟谷情况,避免新的灾害发生。
通过监测发现坡体已经稳定以后,解除警报。
六、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处置
开挖排水沟和截水沟将地表水引出危险区,及时封堵裂隙防止地表水的直接渗入;此外,根据情况可利用重物反压坡脚减缓滑坡的滑动,在后缘实施简易的减载工程。
开挖排水沟和截水沟将地表水引危险区。当滑坡、崩塌体尚未稳定,或者后山斜坡仍存在滑动、崩落危险时,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迅速开挖排水或截水沟渠,将流入危险内区的地表雨水堵截在外或将滑坡、崩塌区内的地表水体引出区外。
视情况,有些滑坡可利用重物反压坡脚减缓滑坡的滑动。当山坡前缘出现地面鼓起、推挤等变形时,表明滑坡即将滑动。这时应该尽快在前缘堆积砂石压脚,抑制滑坡的继续发展,为财产转移和滑坡的综合治理赢得时间。
七、地质灾害预防小知识
▲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地质灾害可分为两种,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积、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按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级。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地质灾害防范重点区域:已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新建、在建工程工地;矿山采场、排土场、尾矿库;交通干线沿线;水库、水渠、池塘周围;靠山、靠崖、沟边、沟口的村民聚居地;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城镇、医院、学校、旅游景区、农家乐等人口密集区域。
▲地质灾害“两卡一表两牌”: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防灾预案表、警示标牌、避险路线牌。
▲地质灾害“三查”制度: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四应知四应会”:应知隐患点情况和威胁范围;应知群众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应知险情报告程序和办法;应知灾点监测时间和次数。应会识别地质灾害发生前兆;应会使用简易监测方法;应会对监测数据记录分析和初步判断;应会指导防灾和应急处置。
▲地质灾害“三避让”:预防避让、主动避让、提前避让。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直接参与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预防,及时捕捉地质灾害前兆、灾体变形、活动信息迅速发现险情,及时预警自救,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一种防灾减灾手段。群测群防要贯彻“群测群防、土洋结合、群专结合”等方针政策,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防灾责任制。
▲地质灾害监测方法:指借助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测量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一般常用以下监测方法:
1.埋桩法: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卷尺等测量工具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
2.埋钉法: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
3.上漆法: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逐渐扩大。
4.贴片法:横跨建筑物裂缝黏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
合法避税是指在尊重税法、依法纳税的前提下,纳税人采取适当的手段对纳税义务的规避,減少税务上的支出。合理避税并不是逃税漏税,是正常合法的活动;合理避税也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还需要市场、商务等各个部门的合作,从合同签订、款项收付等各个方面入手。瞄财网可结合新政新法分析经营数据,通过防控体系降低税收风险。
地质灾害风险是指由于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的可能性,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灾害强度以及受灾体(如人、财产、环境等)的暴露程度有关。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估通常包括对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定量分析,以及对受灾体的暴露程度、脆弱性进行评估,进而判断风险的大小。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可以帮助决策者和相关部门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和减灾的策略和措施,以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当事人是否委托律师完全取决于当事人自己,法律并没有规定诉讼一定委托律师。 如果当事人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是没有必要委托律师的,如果当事人不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建议委托律师或者找律师进行详细咨询。
内容如下:
1. 防范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山体滑坡、森林火灾等。在面对这些自然灾害时,我们需要提高风险意识,做好预警准备工作,遵循应急预案,妥善安置人员,及时转移和疏散人群。
2. 防范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污染物质会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的威胁。为了防范环境污染,我们需要加强环保意识,推广环保技术,控制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排放,积极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3. 防范恶意攻击: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灾害风险。我们需要加强密码保护,警惕电信诈骗、虚假广告等恶意攻击,要及时备份并加密重要数据。
4. 防范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是一个普遍问题,很容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需要提高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严格控制酒驾和超速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