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气候的优缺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影响:夏季暖热多雨,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等生长十分有利;夏季高温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广大北方地区亦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不利影响: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等生长不利;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①气象气候灾害.如寒潮、台风、暴雨、冰雹、霜冻、冷害、热害、沙暴等;
②地貌灾害.如泥石流、滑坡、雪崩、水土流失等:
③生物灾害.主要指植被和农作物的病虫害、天然森林火灾、植被退化、生物灭绝等;
④水文灾害.如洪涝、风暴潮、泥沙淤积等;
⑤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地层陷裂等;
⑥土壤灾害.如表土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碱化等.当其达到一定强烈程度,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生产生活、社会物质财富构成威胁或破坏时,始能称为灾害
对南亚农业有重要影响的是西南季风,它来自于印度洋,当它发生异常时,南亚容易发生旱涝灾害(气候灾害)。南亚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一年可分为旱 季、雨 季和凉 季三季.3至5月的热季,西南季风尚未来临,高温少雨;6至10月的雨季,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雨水,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90%,湿热多雨;从11月到次年2月为凉季,盛行干燥的东北季风,气候凉爽宜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每年西南季风带来的丰沛雨水,是南亚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但由于西南季风到来的时间和强弱程度不一,因而降水的年际变率大,容易发生旱涝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及时准确预报,以便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损失。为了抗御旱涝灾害等自然灾害,南亚人民修建了许多水库.
1. 贵州主要的气候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等。
2. 贵州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地形复杂,以云贵高原为主,受季风和地形影响,气候多变,春季温差大,夏季潮湿多雨,秋季晴朗干爽,冬季阴冷。
由于气候异常,贵州还会发生暴雨、雾霾、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
湖南冬季常见的气候灾害包括雾霾、雨雪冰冻、霜冻、低温冷冻等。其中雾霾是近年来十分常见的气候灾害,导致空气污染严重;降雨、降雪时路面易结冰、雪灾或泥石流等灾害也随之而来;寒冷天气引发霜冻,严重时会造成电线杆、道路桥梁等构造物倒塌,影响出行和社会生产秩序。因此,在冬季,大家要重视天气预警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灾害。
山东自然气候和灾害性天气特点山东自然气候和灾害性天气特点 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位于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气候温和。全省地形复杂,鲁中、鲁南和山东半岛为山地丘陵,鲁西、鲁北为黄河冲积平原。省内主要河流有黄河、运河、小清河、大汶河、沂河、沐河、潍河、马颊河、徒骇河等,湖泊主要有南四湖、东平湖。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耕地686.7万公顷,3390余公里的海岸线。这种自然地理条件,具有多样性的气候,为我省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 同时,山东又是一个多灾省份,旱、涝、风雹、热带气旋、风暴潮等气象灾害屡有发生,且具有明显的广泛性、多发性、群发性和衍生性。我省各地年平均暴雨日数在1.3~4.1天之间,其分布趋势是自南向北减少;主要多雹区在鲁中及鲁北沿海一带,多雹中心在安丘,平均年雹日为1.4天。据统计,1949~1989年四十年里,因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减产粮食15.1亿公斤,减产棉花0.95亿公斤,减产油料1.85亿公斤,倒塌房屋55.9万间,受灾人口1673.5万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足见我省气象灾害之频繁、危害程度之严重。从1949~1989年统计情况看,我省危害最大的几种自然灾害均为气象灾害,按其危害程度依次为旱、涝、风雹等灾害。 长期以来,我省一贯重视综合减灾防灾工作,始终把减灾与发展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对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与预测预报工作有了长足发展,防灾抗灾能力大大增强,救灾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整个减灾工作重心也逐步由灾后救助向灾前防御过渡。但从省减灾防灾的形势看,仍远不适应山东经济发展的需要。省委、省府对我省气象工作一直非常重视,多次对气象部门明确指示,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对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能力,加强气象工作的现代化建设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研究与开发,更好地为山东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驾护航“强化服务,造福山东人民”。
北京的的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特别明显,夏天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雪!
冬季的北京影响北京的主要气候灾害主要是寒潮,寒流,北京多刮西北风,特别是从西伯利亚刮来的风会把寒潮,寒流带到北京,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出行,交通等,有时也会下大雪,造成灾害!总之冬季影响北京的主要气候灾害是寒潮,寒流!
地质灾害治理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
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不良地质现象进行评估,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技术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防止或减轻灾害发生的目的。
大数据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中。其中之一便是地质灾害预警和风险管理。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得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测和防范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通过各种传感器、卫星遥感数据等信息的采集,大数据平台可以快速处理海量数据,识别出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点,实现对潜在灾害的早期预警,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建立地质灾害的预测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识别出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和时段,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工作。这种基于大数据的预测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指导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制定应对策略,降低地质灾害给社会带来的损失。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为地质灾害的防范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可以揭示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防范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大数据平台还可以实现多维数据的交叉分析,帮助相关部门更好地制定应对措施,提高地质灾害防范的效率和效果。
大数据技术的全面应用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测和防范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数据将在地质灾害管理领域发挥出更加重要和广泛的作用。
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等。
1、崩塌:
它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2、滑坡:
它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3、泥石流:
它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4、地面塌陷:
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5、地裂缝:
主要是发生在土层中的裂隙或断层。构造成因的地裂缝在地表常呈多级雁列式的组合型式,有的可连结成巨大的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