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地质灾害通常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人类工程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一、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产生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的滑移破坏,整体地顺坡向下运动的地质现象。在农村,滑坡也俗称“地滑”、“走山”、“垮山”和“山剥皮”等。
二、崩塌
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等以竖向为主的运动,并堆积于坡脚的过程与现象。
三、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等)诱发,在沟谷或山坡上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四、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体或者土体,在自然作用或者人为活动影响下向下陷落,在地面形成凹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五、地裂缝
地裂缝是指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六、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在一定区域内,产生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规律的地表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治理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
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不良地质现象进行评估,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技术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防止或减轻灾害发生的目的。
地质灾害隐患点要提前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即“一表两卡”)。具体落实监测预警、防灾避险等相关内容和责任。
要预先选定临时避灾场地。在危险区之外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避灾的临时用地。避灾场地要把地质安全放在第一位,避免从危险区又迁到另一处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必要时可事先将重要物品进行转移。
落实责任人:要事先落实并公布地质灾害防灾避灾总负责人,以及疏散撤离、救护抢险、生活保障等各项具体工作的负责人。通过村民大会、有线广播等办法,对拟订的避灾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汛期要指定专人进行灾害巡查监测,发现险情及时报警,通知村民迅速转移。
规定预警信号。事先约定好撤离信号(如广播、敲锣、击鼓、吹号等),同时还要规定信号管制办法,以免误发信号造成混乱。
要预先选定撤离路线。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转移路线要尽量少穿越危险区,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
预先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有条件时,应在避灾场地预先搭建临时住所,使群众在避灾过程中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群众的财产和生活用品可以提前转移到避灾场所,这样既能方便群众生活又可减少财产损失。交通工具、通讯器材、雨具和常用药品等,也应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五、灾后应急自救要注意
地质灾害刚刚发生后,要立即设置警戒线,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当滑坡、崩塌发生后,后山斜坡并未立即稳定下来,仍不时发生崩石、滑坍,甚至还会继续发生较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因此,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去挖掘和搜寻财物。
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政府。应该尽快派人将灾情向政府报告,以便尽快开展救援。
迅速组织村民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的危险。灾害发生后,在专业队伍未到达之前,应该迅速组织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区和周围是否还存在较大的危岩体和滑坡隐患,并应迅速划定危险区,设立警戒标志,禁止人员进入。
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如果将有暴雨发生,应该尽快对临时居住的地区进行巡查,建立防灾应急预案,安排专门的人员时刻监视斜坡和沟谷情况,避免新的灾害发生。
通过监测发现坡体已经稳定以后,解除警报。
六、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处置
开挖排水沟和截水沟将地表水引出危险区,及时封堵裂隙防止地表水的直接渗入;此外,根据情况可利用重物反压坡脚减缓滑坡的滑动,在后缘实施简易的减载工程。
开挖排水沟和截水沟将地表水引危险区。当滑坡、崩塌体尚未稳定,或者后山斜坡仍存在滑动、崩落危险时,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迅速开挖排水或截水沟渠,将流入危险内区的地表雨水堵截在外或将滑坡、崩塌区内的地表水体引出区外。
视情况,有些滑坡可利用重物反压坡脚减缓滑坡的滑动。当山坡前缘出现地面鼓起、推挤等变形时,表明滑坡即将滑动。这时应该尽快在前缘堆积砂石压脚,抑制滑坡的继续发展,为财产转移和滑坡的综合治理赢得时间。
七、地质灾害预防小知识
▲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地质灾害可分为两种,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积、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按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级。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地质灾害防范重点区域:已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新建、在建工程工地;矿山采场、排土场、尾矿库;交通干线沿线;水库、水渠、池塘周围;靠山、靠崖、沟边、沟口的村民聚居地;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城镇、医院、学校、旅游景区、农家乐等人口密集区域。
▲地质灾害“两卡一表两牌”: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防灾预案表、警示标牌、避险路线牌。
▲地质灾害“三查”制度: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四应知四应会”:应知隐患点情况和威胁范围;应知群众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应知险情报告程序和办法;应知灾点监测时间和次数。应会识别地质灾害发生前兆;应会使用简易监测方法;应会对监测数据记录分析和初步判断;应会指导防灾和应急处置。
▲地质灾害“三避让”:预防避让、主动避让、提前避让。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直接参与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预防,及时捕捉地质灾害前兆、灾体变形、活动信息迅速发现险情,及时预警自救,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一种防灾减灾手段。群测群防要贯彻“群测群防、土洋结合、群专结合”等方针政策,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防灾责任制。
▲地质灾害监测方法:指借助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测量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一般常用以下监测方法:
1.埋桩法: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卷尺等测量工具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
2.埋钉法: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
3.上漆法: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逐渐扩大。
4.贴片法:横跨建筑物裂缝黏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
大数据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中。其中之一便是地质灾害预警和风险管理。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得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测和防范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通过各种传感器、卫星遥感数据等信息的采集,大数据平台可以快速处理海量数据,识别出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点,实现对潜在灾害的早期预警,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建立地质灾害的预测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识别出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和时段,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工作。这种基于大数据的预测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指导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制定应对策略,降低地质灾害给社会带来的损失。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为地质灾害的防范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可以揭示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防范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大数据平台还可以实现多维数据的交叉分析,帮助相关部门更好地制定应对措施,提高地质灾害防范的效率和效果。
大数据技术的全面应用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测和防范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数据将在地质灾害管理领域发挥出更加重要和广泛的作用。
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等。
1、崩塌:
它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2、滑坡:
它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3、泥石流:
它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4、地面塌陷:
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5、地裂缝:
主要是发生在土层中的裂隙或断层。构造成因的地裂缝在地表常呈多级雁列式的组合型式,有的可连结成巨大的裂缝。
地质灾害的成因:
1、板块运动,是云南省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云南处于太平洋、印度洋、亚欧三大板块交汇处,形成高山、河谷的落差大,易发生地震、洪灾、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受季风和热带气旋影响,导致云南多雨现象。云南省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太平洋水汽影响,导致每年9月,云南就进入雨季,而且诱发洪灾、泥石流。
3、森林遭到砍伐或利用不合理,导致植被破坏严重!特别是西双版纳,出现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的情况。泥石流,不是雨量大导致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了,土壤经不起雨水冲刷而致使泥石流多发。
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对地质灾害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地质灾害监测旨在通过分析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灾害的损失。在进行地质灾害监测时,我们需要了解地质灾害的种类、发生机理以及监测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喷发等多种类型。这些灾害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和地表形貌变化。因此,及时监测地质灾害的活动,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例如,滑坡是由于地表岩层的松散和水分的渗入导致的地层失稳而发生的。泥石流则是陡峭的山坡上积雪融化或降雨过多造成的。地震和火山喷发则是地壳内部能量的释放所致。
目前,地质灾害的监测主要通过地质勘探、遥感技术和地下水位监测等手段来实现。
地质灾害监测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是突发性的,难以预测。其次,地质灾害的监测需要对多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此外,地质灾害监测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专业知识。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地质灾害监测的前景依然是乐观的。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使得地质灾害的预测和监测变得更为精准和高效。例如,激光雷达技术可以用于地质灾害的测量和监测,无人机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人工智能可以用于地质灾害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此外,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地质灾害监测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加大对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和技术的投入,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地质灾害监测的信息化管理,也进一步提高了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地质灾害监测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对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地质灾害监测的能力将会不断提高,为人类的安全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财产造成危害的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沉降等。这些灾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的可能,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各国都在积极开展防治工作。防治地质灾害,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也是一项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产业。下面将介绍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情况以及市场前景。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非常重大。首先,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每年都有许多人因为地质灾害丧失生命,同时灾害还会导致房屋倒塌、道路中断、农田被毁等财产损失。因此,通过加强防治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同时减少财产损失。
其次,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地质灾害造成的破坏会严重影响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果一个地区频繁发生地质灾害,那么当地的经济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通过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地质灾害防治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地质灾害不仅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例如,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会导致土壤和水资源的流失,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因此,通过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包括预防、监测、预警和紧急救援等方面。下面将介绍一些地质灾害防治的常用策略。
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防止山体滑坡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泥石流是一种毁灭性的地质灾害,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地震或暴雨而发生。为了减少泥石流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先进的防治技术和设备,地质灾害的危害更加严重,对防治工作的需求更加迫切。
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投资的增加,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和手段将会不断创新。例如,遥感技术、地震监测仪器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将有效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和监测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此外,地质灾害防治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防治工作,可以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同时,防治工作的进行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总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义重大,对于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地质灾害防治市场将会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对于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个等级。 地质灾害分级标准:
1. 特大型 :因灾死亡和失踪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2. 大型 :因灾死亡和失踪 10 人以上 30 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 1000 万元以下的;
3. 中型 :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 500 万元以下的 ;
4. 小型:因灾死亡和失踪 3 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地质灾害分级,是表示地质灾害的轻重程度,便于对不同地质灾害事件或地质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进行对比。 希望能够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