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地质形成?

时间:2024-09-03 15:07 人气:0 编辑:81矿产网

一、庐山的地质形成?

庐山是中国江西省的一座著名山岳,其地质形成主要与构造运动和地质演化过程有关。以下是庐山地质形成的主要过程:

1. 古生代构造运动:在古生代,庐山所在的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包括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这些构造运动导致了岩石的褶皱变形和岩层断裂。

2. 岩浆活动:在庐山地区,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发生了大规模的火成活动。地壳下部的岩浆上浮并冷却凝固,形成了花岗岩等岩石。这些岩石构成了庐山的主体部分。

3. 长期侵蚀和剥蚀作用:庐山经历了漫长的侵蚀和剥蚀过程,受河流和雨水的侵蚀,原来覆盖在庐山上的岩石被逐渐剥蚀,露出现在的地貌特征。

4. 构造抬升和侵蚀交互作用:庐山地区还经历了构造抬升和侵蚀交替的过程。构造抬升使得庐山隆起,而侵蚀作用则不断削减山体,形成了高耸陡峭的山峰和深谷峡谷。

综上所述,庐山的地质形成主要包括古生代构造运动、岩浆活动、长期侵蚀和剥蚀作用,以及构造抬升和侵蚀交互作用。这些地质过程在漫长的时间中铸就了庐山壮丽的地貌景观。

二、伟晶岩矿床的形成需要哪些地质条件?

伟晶岩形成温度的范围较大,约为1000~160℃之间,其主体部分则约形成于700~200℃之间,在伟晶岩形成过程中,从边缘到中心,矿物的形成温度是逐渐降低的。

大多数伟晶岩都与花岗岩有关,常呈岩基状或巨大的岩株状产出,伟晶岩大多产于底部或边缘。

三、形成红宝石的地质条件有哪些?

东非、印度、马达加斯加、斯里兰卡等地宝石带中的原生红宝石和蓝宝石矿床,与泛非期构造变质活动中冈瓦纳古陆的东西碰撞密切相关。

有资料认为在新元古代—早寒武纪时期的麻粒岩相条件下即有刚玉矿化作用发生,但同位素年代测定证实刚玉矿化作用是在泛非造山运动(寒武纪)晚期发生的。

四、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有哪些?

整个地质时期地球气候曾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反复有过几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为科学家所公认,在三次大冰期之间为温暖的大间冰期气候.寒冷的冰期同温暖的间冰期相比是短暂的,在整个地球气候史中,大部分时期(占90%以上年代)为温暖气候,比现在温和.震旦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约六亿年以前.亚、欧、非、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冰碛层,说明这些地方曾发生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冰川气候.我国东部和中部广大地区,也有震旦纪冰碛层,说明这里也曾经历过寒冷的大冰期.寒武纪— 石炭纪大间冰期,距今约3~6亿年,当时整个世界气候都比较温暖.特别是石炭纪是古气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森林面积极广,最后形成丰富的煤矿,树木也缺少年轮,说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在我国石炭纪时期全处在热带气候条件下,但到石炭纪后期,从北到南出现湿润带、干燥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石炭—二迭纪大冰期,距今2~3亿年,主要是在南半球,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尚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遗迹,当时我国气候仍有温暖湿润气候带、干燥气候带和炎热潮湿气候带三个气候带.三迭— 第三纪大间冰期,距今约200万年~2亿年.整个中生代气候温暖,到新生代的第三纪世界气候更趋暖化,格陵兰也有温带树种.三迭纪时期,我国西部和西北部普遍为干燥气候;到侏罗纪,我国地层普遍分布着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说明当时是在湿润气候控制之下.侏罗纪后期到白垩纪是干燥气候发展的时期,当时我国曾出现一条明显的干燥带,西起天山、甘肃,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干燥气候条件下的石膏发育.到了第三纪,我国的沉积物大多带有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第三纪末期,世界气温普遍下降,整个北半球喜热植物逐渐南退.第四纪大冰期,约始于200 万年前.大冰期中仍然是冷暖干湿交替出现的,当寒冷时期,即亚冰期,气温比现代气温平均约低8°~12℃,高纬度地区为冰川覆盖,如最大的一次亚冰期(里斯冰期),世界大陆有十分之二、三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当时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纳维亚冰川中心,其冰流曾南伸到北纬51°左右;格陵兰冰川中心,其冰流也曾南伸到北纬38°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纬60°~70°之间,有时可达北纬50°附近的贝加尔湖.冰川扩张,气候带南迁,生物群落也随之南移,如里斯冰期时,北方动物南迁,在克里木的旧石器时代(距今25万年以前)地层中曾发现过北极狐和北极鹿化石.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气候比现代温暖,北极气候比现代约高出10℃以上,低纬度气温也比现代高5.5℃左右.原覆盖在中纬度的冰盖消失了,退缩到极地区域,甚至极地的冰盖也消失了.冰盖退缩或消失,气候带北移,生物群落也随之北移,如北冰洋沿岸也有虎、麝香牛等喜热动物群活动,喜暖植物可一直分布到北极圈.当高纬地区处于冰期时,冰川覆盖扩大,极地高压增强,迫使极锋带南移到中纬度.在中纬度极锋带上气旋活动频繁,雨量丰富,内陆湖水上涨,如我国罗布泊在冰期时,湖水水域比现代大4~5倍.反之,当高纬度地区处于间冰期时,大陆冰盖及极地高压向极区收缩,气候带北移,中纬度地区有些地方出现干燥气候,大约在一万年以前大理亚冰期(相当于欧洲武木亚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了.地质时期的气候情况,我们只能根据间接的标志去研究.如根据某一地质时代的岩石性质、古老的土壤、地形以及古生物化石,还可以用放射性碳C14含量来推断地质时期气候状况等等.在某一地区中如发现冰碛石、冰擦痕、漂石等,这就是寒冷时期冰川活动的证明;黑龙江地区的灰化土下面埋藏有古红色土,可推知古代那里曾经有过炎热的气候;如果在现代沙漠地区发现有干涸河谷地形和湖岸线的遗迹,就表示该地是由湿润气候转变为沙漠的.生物化石是说明地质时代气候状况的良好根据,如果有马匹或走禽的化石,表示这里曾是草原气候;猿猴化石表示曾出现过森林气候;在格陵兰曾发现温带气候的树叶遗物,证明这里曾有过温暖的时期;苏联的乌克兰曾发现古代棕榈的遗迹,证明那里曾出现过热带气候.通过上述方法对地层沉积物的广泛分析,证实整个地质时期地球气候曾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反复有过几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为科学家所公认,在三次大冰期之间为温暖的大间冰期气候.寒冷的冰期同温暖的间冰期相比是短暂的,在整个地球气候史中,大部分时期(占90%以上年代)为温暖气候,比现在温和.

五、煤炭形成的地质作用?

煤炭的形成是由地壳的变化而由森林生成。

六、永暑礁形成的地质作用?

我们知道永暑岛为人工岛,通过大型挖泥船,将海底的岩层打碎,然后通过吹填进行造岛。这样永暑岛地质主要是砂砾结构,非常利于雨水的渗透。而大多数自然海岛,尤其是小岛,则是由坚硬的岩石构成。虽然有降雨,但是都形成地表水流重新流入大海,很难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七、地质风暴怎么形成的?

空气中形成气流紊乱后发展成低气压。然后风从风暴雏形周围的高气压区域渐渐进入中心区域。

海洋给成长中的风暴不断补充着温度和湿度,使风暴的暖湿气流能上升得更快。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暖湿气流凝结并形成雷暴雨。

一般海洋上摩擦力小,陆地上摩擦力大,所以海上风大,陆上风小。

摩擦力可减小空气运动的速度,并引起地转偏向力相应减小。

摩擦力对运动空气的影响以近地面最为显著,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到1km—2km高度以上,摩擦力的影响已小到可忽略不计。

八、绿松石的形成地质条件?

绿松石是一种蓝绿色的宝石,是含铜氧化物的矿物,通常与铜矿共生。形成绿松石的地质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存在含铜的岩石,如火山岩或花岗岩等。

2.存在氧化性环境,如大气氧气与水的存在。

3.存在高温高压的地质环境,使岩浆或热液中的金属溶解。

4.存在适宜的结晶条件,如慢冷的岩浆或热液,以便金属物质结晶成绿松石。

总之,绿松石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的特定地质条件,包括特定的岩石、气候和环境,以及高温高压条件下的适宜结晶条件。

九、铜矿形成的地质条件?

是岩浆的作用,有色金属矿物是在岩浆的冷却过程中形成,有重力、置换、重结晶、凝华等多种方式。例:斑岩型铜矿床主要与火成岩有关,由于这一类火成岩具有“斑状结构”,因此将与这类火成岩有关的铜矿床称为“斑岩型铜矿床”。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与中深成的火山岩侵入有关,象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

岩浆的侵入导致了围岩蚀变,沿侵入岩体的中心,不同的围岩蚀变呈环带分布。铜矿体一般产在侵入岩体的内部或与围岩的接触带上。铜的来源一般是随着岩浆的上侵,从深部被岩浆携带上来。

十、井盐形成的地质条件?

井盐的形成,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地质过程。从地质学角度而言,井盐形成应具备两个重要条件:

一是河湖相,即地质年代中存在大面积河湖水体,河湖相是沉积盐壳的必要条件;

二是要有地热资源,温泉的存在是形成盐泉的媒介,盐井镇就具备了上述两个重要条件。

具体而言,伴随着青藏高原逐渐隆起,高原的湖泊水分不断蒸发,盐分在地表不断积累和浓缩,形成了盐壳。

再经过地质变化,岩层扭曲,盐壳深埋地下。

随着岩层进一步断裂和扭曲,地下温泉溶解了地层中的盐并涌上地面,这就是井盐形成的原理。

据专业人员实地测量,这里的盐水大约在四十度左右,阳离子中钠、钾的成分很高,阴离子中氯离子的含量也非常惊人。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

精彩推荐

Copyright © 2024 81矿产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