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

时间:2024-08-31 21:14 人气:0 编辑:81矿产网

一、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

答:对耕地实行用途管制,落实“进出平衡”,就是要求把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要把另外的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整治为耕地。通俗说,就是拆东墙补西墙。

除国家安排的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难以复耕、河湖水面自然扩大造成耕地永久淹没外,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应当通过统筹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整治为耕地等方式,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

二、2015年末我国耕地平均质量?

截至2015年末,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面积为13462.40万公顷(20.19亿亩),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与2014年末的9.96等相比,全国耕地质量状况总体稳定。

优、高、中、低等地面积比例分别为2.90%、26.59%、52.72%、17.79%。

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等3个省,占90.28%;

高等地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等9个省(区),占79.89%;

中等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云南等10个省(区),占73.73%;

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6个省(区),占85.55%。

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等3个省,占90.28%;

高等地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等9个省(区),占79.89%;

中等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云南等10个省(区),占73.73%;

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6个省(区),占85.55%。

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分的四大区域来看,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较高,分别为7.99等和8.27等;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较低,分别为11.24等和11.33等。

2

2015年度内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变化,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因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导致不同质量等别耕地的减少。

2015年度内,全国因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原因减少耕地的平均质量等别为8.89等,与2014年度减少耕地的平均质量等别8.60等相比,降低了0.29等。

通过对未利用开发、土地整治、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的不同质量等别的耕地。

2015年度内,全国因土地整治、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农业结构调整及其他方式新增耕地的平均质量等别为9.55等,与2014年度新增耕地的平均质量等别9.88等相比,提升了0.33等。

因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带来的质量等别提升的耕地。

2015年度内,全国因土地整治、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实施后,项目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7.91等,与2014年度项目区耕地的平均质量等别8.49等相比提升了0.58等。

因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导致不同质量等别耕地的减少。

2015年度内,全国因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原因减少耕地的平均质量等别为8.89等,与2014年度减少耕地的平均质量等别8.60等相比,降低了0.29等。

通过对未利用开发、土地整治、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的不同质量等别的耕地。

2015年度内,全国因土地整治、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农业结构调整及其他方式新增耕地的平均质量等别为9.55等,与2014年度新增耕地的平均质量等别9.88等相比,提升了0.33等。

因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带来的质量等别提升的耕地。

2015年度内,全国因土地整治、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实施后,项目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7.91等,与2014年度项目区耕地的平均质量等别8.49等相比提升了0.58等。

3

关于耕地质量等别成果的应用情况

今年年初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明确提出“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坚决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补充耕地数量不到位、补充耕地质量不到位的问题,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目前,这项成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整治规划等相关规划编制、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征地补偿费用测算、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其他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等国土资源管理方面得到充分应用,有力地强化了对耕地质量的保护。

在中央部署开展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中:

国家统计局将耕地质量等别及变动表作为体现耕地资源质量方面的重要指标;

在国务院印发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中,耕地质量等级情况作为耕地保护考核事项中的考核指标之一;

在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中将耕地质量等别提升作为耕地保护目标之一。

国家统计局将耕地质量等别及变动表作为体现耕地资源质量方面的重要指标;

在国务院印发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中,耕地质量等级情况作为耕地保护考核事项中的考核指标之一;

在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中将耕地质量等别提升作为耕地保护目标之一。

4

下一步工作将怎么做

下一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制度,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定期对全国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并发布评价结果。完善土地调查监测体系和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开展耕地质量年度监测成果更新”的要求,加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

三、我国的耕地红线?

中国的耕地红线是18亿亩。耕地红线,指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最低值。它是一个具有底线含义的数字,有国家耕地红线和地方耕地红线。

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严峻的耕地保护形势决定了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对基本农田实施特殊保护,近年来又出台了强化对耕地保护的政策。虽然近年来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步下降,城镇和园区等各类建设大量圈占土地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口众多、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耕地保护的利益补偿等长效机制还不健全,地方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尚欠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耕地总量减少的,由国务院责令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开垦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耕地质量降低的,由国务院责令在规定期限内组织整治。

新开垦和整治的耕地由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验收。个别省、直辖市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新增建设用地后,新开垦耕地的数量不足以补偿所占用耕地的数量的,必须报经国务院批准减免本行政区域内开垦耕地的数量,易地开垦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五条 永久基本农田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土地征收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

禁止通过擅自调整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方式规避永久基本农田农用地转用或者土地征收的审批。

四、我国耕地资源特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少。

 

     (1)绝对数量较大,人均占有量小。我国内陆土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

面积的7.1%,排在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的1/3,人均耕地面积(1.4亩)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量的40%。

 

    (2)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水平低。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土地分布是山地多,平地少,海拔小于500米的土地面积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7.1%。特别是水资源充沛、热量充足的优质耕地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而且90%以上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地区。在全部的耕地中,高产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20%,中产田占40%,低产占32%。

 

    (3)宜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约为2亿亩,真正可以开发为耕地的只有1亿亩左右。

五、我国已进入“总体小康,总体小康”的含义?

总体小康内容:指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阶段。

总体小康的具体含义:

低水平、指我国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标”,主要是指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

不全面: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关注不够。

不平衡: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打了这么多字,把分给我吧。

六、我国耕地基本现状?

1、人均少

通过2002 年变更调查得知,中国耕地总面积12593 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0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在世界26 个人口5000 万以上的国家中处于倒数第3 位。全国只有内蒙古、黑龙江、宁夏、新疆、吉林、甘肃等6 个省(区)人均耕地在0.133公顷 以上;北京、上海、天津、湖南、浙江、广东、福建、贵州等(省、区)人均耕地少于0.053公顷。据国土资源部提供的资料显示:1996 年至2003年间中国耕地面积已由1.3亿公顷 减到1.23 亿公顷,减少了700 万公顷,比2 个海南省的耕地面积还要多,而且减少的多是城郊村旁的优质耕地。人口每年仍以1000 多万的速度递增,人地矛盾更加尖锐。

2、质量下降

中国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的占69.27%,分布在平原和盆地的仅占30.73%。由于干旱缺水,使大量耕地、草地荒芜,利用难度大。资料显示,全国4200 万公顷坡耕地和666.67 万公顷 风蚀耕地,平均每年要流失30~150t/公顷,全国每年至少有50 亿t 沃土付之东流,上亿吨N、P、K 养分随之流失,超过全国一年的化肥用量。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及其它限制因素,使中国60%以上的耕地质量相对较差。

3、退化严重

据国家水利部第二次遥感调查(2002 年),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有4866.67 万公顷,耕地存在水土流失的约占38%,较为严重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水土面积分别达到54 万平方公里 和74 万平方公里,全国平均每年水土流失面积达1 万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有66.7 万平方公里耕地沦为沙地,年均丧失耕地1.5 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使耕地肥力降低或丧失严重,基岩裸露,导致地力衰竭,可耕地面积减少。

4、后备不足

全国宜耕荒地资源约为1360 万公顷,按60%的复垦率计算,可增加耕地813.33 万公顷,根据现有的开垦能力,今后15 年最多可开发533.33 万公顷,且投入大、周期长、短期内难以见效。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已全面启动,25°以上的陡坡耕地约为600 万公顷,要亟待退耕,10~25°以上的坡耕地为1250 万公顷 ,要逐步退耕,因此可以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极其有限。

5、形势严峻

中国耕地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耕地减少的趋势仍未缓解。1958~1986 年,全国累计减少耕地4073.3 万公顷,年均减少140.5 万公顷。《土地管理法》实施后,耕地锐减的势头开始得到控制,1986~1995 年减少耕地684.4 万公顷,10 年间共开发复垦耕地491.2 万公顷,年均减少和净减少分别为:68.44 万公顷 和19.32 万公顷。2002 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19.65 万公顷,灾毁减少耕地5.64 万公顷,同期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6.08万公顷,增减相抵增加耕地0.79 万公顷。同期生态退耕减少耕地142.55 万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4.90 万公顷,2002 年全国耕地比上年净减少168.62 万公顷。由于人口增加和耕地。

2012年12月,国土资源部发布"2011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

2011年度,全国耕地减少532.7万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485万亩,灾毁耕地33.5万亩,生态退耕14.2万亩;同期耕地增加483.7万亩,增减相抵,耕地面积净减少49万亩。

2009年2月,国土部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比上一年度减少29万亩。

自此之后,国土部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再未对外发布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数据,这一数据也连续缺席了2009年、2010年、2011年的《国土资源公报》。而此前,这原本是每年《国土资源公报》的核心数据之一。

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我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要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据官方统计,全国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已放缓至每年百万亩以下

七、我国耕地机的特点?

我国耕地机在设计时按照本国的耕地需求设计的农民用起来很方便

八、我国的耕地红线是?

耕地红线,指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最低值。它是一个具有低限含义数字,有国家耕地红线和地方耕地红线。现行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2009年6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土资源部提出“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的红线不能碰。

九、2021我国外贸总体特征?

平等相待,互惠互利,互通有无,共赢

十、我国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

我国未来发展总体的思路是将我国从一个高速发展不断变化的国家转型为现代的,成熟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国家。我国从建国前到现在一直处在社会,经济,人文等方面迅速变化的大国,因为不断的变化,导致我国各个方面也都处在不稳定和不成熟的状态。

随着我国经济越来越成熟,经济增长速度会不断下降,社会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我国将告别过去长期高速发展,过度变化的不成熟社会将进入稳定成熟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

精彩推荐

Copyright © 2024 81矿产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