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如何分层?

时间:2024-08-31 06:04 人气:0 编辑:81矿产网

一、地质如何分层?

地质年代的单位的划分 地球的历史按等级划分为:宙、代、纪、世、期、亚期等六个地质年代单位。

地质年代共分五个代,为:

1)太古代

2)元古代

3)古生代

4)中生代

5)新生代 其中,古生代共分六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分为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分为三个纪,分别是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二、勘探地质怎么分层?

1 按时代

同一时代的地层根据工程需要可划分为多个主层,但不同时代的岩土不能划分为同一主层;

主层划分应自上而下,层位反应时代和覆盖关系,如④层不能在③层上(倾覆岩层除外),层位代号越大,地层沉积时代越古老,主层层位代号大的层位不能出现在层位代号小的层位之上。

2 按成因

当时代相同,不同成因的土应划分为不同的主层;

原则上不宜将沉积环境差异较大的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内,如坡积层不应与冲、洪、湖积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同一主层不宜有不同成因的土;

3 可单独划分为主层的特殊情况

厚度大,性质好的受力层,单独划分为主层有利于分析利用;

厚度大,性质特殊的土(如湿陷性土、液化土、盐渍土等)应单独划分为主层;

对工程影响大的层,也宜单独划分为主层(如砂层中夹了一层2米厚的漂石,影响成桩);

与工程相关的不利地层、对拟建工程影响巨大的不利层位,也应单独划分为一个主层;

对松散地层,一般同一主层厚度不宜过厚,如大厚度填土,只分为一个主层,不利于分析、评价;

填土、耕土、植被土一般划分在一个主层,但对厚度特别大,需进行不同的处理的大厚度填土,可根据情况划分为不同的主层;

主要受力层宜划分为主层方便分析评价,如对于厚度大性质良好的天然基础持力层位或厚度大性质良好的桩端持力层,可单独划分出一个主层,起到突出持力层的作用。

三、地质分层怎么分?

地质分层包括年代分层、岩性分层、层序地层等几个方面。年代分层是根据同位素测年、古生物化石组合断代等,确定地层的分层。

岩性分层是根据各时代不同的岩性组合,确定界线。

层序地层学是近年来新发展出来的一种地层学分类,根据全球相对海平面升降曲线划分地层时代。

四、地质分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的内三层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已经抵达其地球的中心部位,那里始终高温,但是对人类的影响不大。在地球的三个内部结构之中,有两个作为分离介质的重要分界面,分别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五、地质分层如何判断断层?

断层的类型主要有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

因其形成的裂谷、逆冲构造等更是整个地球构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找寻地貌标志

地貌标志是我们在野外找到断层的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

因为断层活动的影响,地貌上经常会有明显的异常。

比如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

断层崖

断层崖是断层两盘的相对滑动,断层的上升盘形成的陡崖。

而断层面是断层崖受到水流侵蚀切割形成的陡崖。

除了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

还可以通过山脊和水系的错断以及串珠状湖泊洼地的带状分布来判断。

山脊的错断

第二、找寻构造与地层标志

断层活动总是形成或留下许多构造形迹,

这些形迹也是判别构造断层的重要依据,

比如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以及接近断层处出现劈理化、节理化、

小褶皱还有擦痕。

擦痕

第三、找寻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标志

大断层尤其是切割很深的大断裂常常是岩浆和热液运移的通道和储存场所,

因此,如果岩体、矿化带或硅化带沿一条线断续分布,

线状矿化带

常常指示有大断层或断裂带的存在。

一些放射状或环状岩墙也指示放射状断裂或环状断裂的存在。

第四、找寻岩相和厚度标志

如果一地区的沉积岩相和厚度沿一条线发生急剧变化,可能是断层活动的结果。断层引起岩相和厚度的急变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控制沉积作用的同沉积断层的活动,

引起沉积环境顺断层的明显变化,岩相和厚度因而发生显著差异;

另一种情况是断层的远距离推移使原来相隔甚远的岩相带直接接触。

查明和确定断层是研究断层的基础和前提。

在地质调查中,应注意观察、发现和收集指示断层存在的各种标志和迹象,

结合其他地质条件和背景,加以综合分析,以便得出确切而又适当的结论。

六、路基分层表怎么分,路基高填方分层表,分层的步骤是什么?

按水平分层,比如K0+000-K0+100,选取这五个横断面中,哪个横断面的填方点最低,就从最低点填起,比如K0+020是最低点标高是292.000,那就从292.000往上填,填三层后标高为292.900,K0+000的标高也是292.000,把K0+000拿入一起往上填,填至标高为293.500后,K0+060-K0+100的标高也达到293.500了,又一起往上填,然后每层的标高都一样,比如填至第十层标高是295.000,那五个断面的标高都应该是295.000,当填至93区顶时,就该收台阶了,比如K0+000已达到路床顶了,就不填了,填其他几个断面,一直收台阶式的方法收,然后94区开始做纵坡和横坡,调整纵横坡。

七、持力层的具体地质分层属于哪一层?

持力层的介绍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在地基基础设计时,直接承受基础荷载的土层称为持力层。

持力层的确定方法

地勘部门的地质报告提供各层地基承载能力特征值及建议,供结构师可以根据手上工程的荷载以及工程的使用功能、重要性等并综合考虑技术、经济、施工能力等确定。

持力层的具体构成

在土力学计算中,持力层受到的压力是持续减少的,到若干深度以后压力就可以忽略不计,具体深度要经过计算才知道。承受压力的这一部分叫做持力层,持力层以下的部分叫做下卧层。也就是说,根据承受荷载的不同,持力层和下卧层也是不同的。

判断桩基持力层和岩石类别

坚硬岩: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fr>60

定性鉴定:锤击声清脆,有回弹,震手,难击碎,基本无吸水反应。

代表性岩石:未风化,微风化花岗岩、闪长岩、辉绿岩、玄武岩、安山岩、片麻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砾岩、硅质石灰岩等。

较硬岩: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60≥fr>30

定性鉴定:锤击声较清脆,有轻微回弹,稍震手,较难击碎,有轻微吸水反应。

代表性岩石:1、微风化的坚硬岩石;2、未风化的大理岩、板岩、石灰岩、白云岩、钙质砂岩等。

软质岩分为两类

较软岩: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30≥fr>15

定性鉴定:锤击声不清脆,无回弹,轻易击碎,浸水后指甲可刻出印痕。

代表性岩石:1、中风化,强风化的坚硬岩或较硬岩;2、未风化微风化的凝灰岩、千枚岩、泥灰岩、砂质泥岩等。

软岩: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15≥fr>5

定性鉴定:锤击声哑,无回弹,有较深凹痕,浸水后手可捏碎,辧开。

代表性岩石:1、强风化的坚硬岩或较硬岩;2、中风化,强风化的较软岩;3、未风化,微风化的页岩、泥岩、泥质砂岩等。

极软岩

极软岩: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fr<5

定性鉴定:锤击声哑,无回弹,有较深凹痕,浸水后手可捏成团。

代表性岩石:1、全风化的各种岩石;2、各种半成岩。

八、分层审核表一般包含哪些?

答:一般包含:一般工位问题,特殊质量关注问题,生产系统问题。

九、社会分层?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芸芸众生,皆为利来。

21世纪上半叶的某一天,李宁像往常一样,从一天琐碎的工作中暂时解脱出来

十、软件分层应该如何分层?

一般信息系统中最常见的是如下所列的4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持久层,应用层。

模式介绍:

表示层(也称为UI层):主要对用户的请求接受,以及数据的返回,为客户端提供应用程序的访问。

应用层(也称为服务层):服务层的作用就是将表现层与业务逻辑层之间完成解耦。那么表现层中就不会出现任何的业务代码,当然这样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当我们修改业务层代码时,我们不需要修改表现层的代码,

当然如果服务层设计的不好,那么可能会造成反效果。

业务逻辑层(也称为领域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如果说数据层是积木,那逻辑层就是对这些积木的搭建。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

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逻辑有关

数据访问层(也称为持久化层):主要是针对非原始数据(数据库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层,而不是指原始数据,也就是说,是对数据库的操作,而不是数据,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

案例分析---SSH的分层:

1、在表示层中,首先通过JSP页面展示信息

2、在服务交互层中实现交互,负责传送请求(Request)和接收响应(Response),然后Struts根据配置文件(struts-config.xml)将ActionServlet接收到的Request委派给相应的Action处理,然后action进行对请求处理并转发给JSP页面。

3、在业务逻辑层中,管理服务组件的Spring IoC容器负责向Struts2提供具体的Action对象,提供业务模型(Model)组件和该组件的协作对象数据处理(DAO)组件完成业务逻辑,并提供事务处理、缓冲池等容器组件以提升系统性能和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4、在数据访问层中,则依赖于Hibernate的对象化映射和数据库交互,处理DAO组件请求的数据,并返回处理结果,给业务逻辑层。

以***重大技术需求为例

如果需求征集页面接到了一个添加需求的请求,用户填完表单并提交,在web.xml配置了Struts2的拦截器,拦截表单提交请求,服务交互层根据Struts2的配置文件去服务交互层层的DemandAction,寻找保存的方法,该方法调用业务逻辑层

的方法demandService.Save(),业务逻辑层的这个方法又继续调用数据持久层的方法把数据保存到数据库,调用完毕之后返回save,服务交互层根据返回的结果save由服务交互层调用业务层的显示需求列表方法,业务层调用数据持久层数

数据库读取需求信息,回到表现层显示需求列表界面。Spring提供的IoC容器,我们可以将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交由Spring进行控制管理服务组件的Spring IoC容器负责向Struts2提供具体的Action对象,提供业务模型(Model)组件和该组件的

协作对象数据处理(DAO)组件完成业务逻辑。

二)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称为领域层)、表示层。

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

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删、改、查。如果要加入ORM的元素,那么就会包括对象和数据表之间的mapping,以及对象实体的持久化。也称为是持久层。数据访问层中包含实体层(Model 实体层)

JavaWeb中典型的三层架构是:Jsp+Struts/spring+Hibernate的开发模式

简单工厂模式与三层架构:

三层在简单工厂的思想和基础上,为了达到更好的可复用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灵活性,把简单工厂的逻辑层进一步的分解,把逻辑层分解为逻辑判断层和数据访问层,让她们彼此直接的耦合度达到最低。不管是简单工厂还是三层架构,它们

之间的最终目的是解耦,最终的效果是达到“高内聚,低耦合”的效果。三层架构我们并不陌生,它是来源于简单工厂,但是高于简单工厂,它把简单工厂的粒度更加细化了,但是它们最终的目的是达到解耦。

一个餐馆的例子,如果从买菜上菜到做菜都是一个人,那个人生病了这个餐馆就不能营业了。如果有三个人分别负责招待客人、买菜、做菜,他们三个人有一个人生病的话,另外两个做简单的调整是可以营业的。也就是一层发生修改不会影响另外两层的

工作。招待客人的相当于表示层,只负责招待客人,做菜的相当于业务逻辑层按照表示层给的参数做菜,买菜的相当于数据访问层,只负责按照厨师给的单子买菜。

三)展示层,业务层,持久层,和数据库层。

如表1-1,有时候,业务层和持久层会合并成单独的一个业务层,尤其是持久层的逻辑绑定在业务层的组件当中。因此,有一些小的应用可能只有3层,一些有着更复杂的业务的大应用可能有5层或者更多的分层。与第一个四层不同的是,展示层负责处

理所有的界面展示以及交互逻辑,业务层负责处理请求对应的业务,持久层负责对数据的操作,数据层负责操作数据库。

案例分析:

(参考https://blog.csdn.net/bboyfeiyu/article/details/45136299#t1)

为了演示分层架构是如何工作的,想象一个场景,如表1-4,用户发出了一个请求要获得客户的信息。黑色的箭头是从数据库中获得用户数据的请求流,红色箭头显示用户数据的返回流的方向。在这个例子中,用户信息由客户数据和订单数组组成(客户下的订单)。

用户界面只管接受请求以及显示客户信息。它不管怎么得到数据的,或者说得到这些数据要用到哪些数据表。如果用户界面接到了一个查询客户信息的请求,它就会转发这个请求给用户委托(Customer Delegate)模块。这个模块能找到业务层里对应的模块处理

对应数据(约束关系)。业务层里的customer object聚合了业务请求需要的所有信息(在这个例子里获取客户信息)。这个模块调用持久层中的 customer dao 来得到客户信息,调用order dao来得到订单信息。这些模块会执行SQL语句,然后返回相应的数据给业务层。当 customer object收到数据以后,它就会聚合这些数据然后传递给 customer delegate,然后传递这些数据到customer screen 展示在用户面前。

三 分层模式的特点使用场景:

一般的桌面应用程序

电子商务Web应用程

模式特点:

每个模块必须属于某个层次,为上层提供服务;同时委派任务给下层模块。

任何一个模块,都不能逆层次调用;属于下层的模块,不得调用(耦合)上层或上层次的模块。任何一个模块,都不得跨层次调用。

设计模式实现:

  门面模式 ——我们对于每个模块或者每个层次都会设计一个“门面”来降低耦合的复杂程度。

  策略模式——抽象层次会隐藏底层的实现细节,这就是策略模式最基本的设计,我们往往会把上层作为功能接口,下层作为可选的策略来实现。

优点

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

2、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

3、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

4、有利于标准化;

5、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

6、结构更加的明确

7、在后期维护的时候,极大地降低了维护成本和维护时间

缺点

1、降低了系统的性能。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采用分层式结构,很多业务可以直接造访数据库,以此获取相应的数据,如今却必须通过中间层来完成。

2、有时会导致级联的修改。这种修改尤其体现在自上而下的方向。如果在表示层中需要增加一个功能,为保证其设计符合分层式结构,可能需要在相应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中都增加相应的代码。

3、增加了开发成本。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

精彩推荐

Copyright © 2024 81矿产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55